天天看點

新聞8點見丨“網紅”校長陳文水: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作者:Beiqing.com
新聞8點見丨“網紅”校長陳文水: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你聽說過大嶺後村嗎?一個藏在太行山脈褶皺中的村莊,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連通外界的隻有一條穿山隧道。

新聞8點見丨“網紅”校長陳文水: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2014年陳文水來到學校任校長之前,大嶺後村窮得十裡八村遠近聞名。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沒有辦法建大型工廠,青壯年想賺錢就隻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最多的時候嶺後國小将近90%都是留守兒童。

7年前,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學校與村裡的狀态毫無二緻,與“網紅”一點都搭不上邊。7年的時間,陳文水與外面的愛心人士站在大山的兩側,将嶺後國小與外界的差距一點點縮短。

2018年,陳文水開通了直播。一根網線連通了山内外的世界,陳文水的背後有了更多人支援。學校有了水井和熱水,建成了塑膠籃球場,鋪上了人工草坪,孩子們的“營養午餐”有魚有肉,人均标準達到了十幾元,特困家庭的孩子也有了固定愛心人士的捐助。

“城市孩子有的,我想讓他們也有。”陳文水竭盡所能為嶺後國小的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他用7年時間打通另外一條“通道”,一條讀書讀出去的通道。

陳文水希望能給孩子們建足球場,建小禮堂。孩子們可以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在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很從容地展示自己。

陳文水相信,自己會陪着嶺後國小的孩子們看到那一天。閱讀全文>>>

12月6日,江蘇南通海門區三星鎮,多名身穿市容制服的從業人員圍搶路邊賣甘蔗老人的甘蔗一事引發關注。

網傳視訊顯示,多名身穿“靜通市容”制服的從業人員圍着一個推自行車售賣甘蔗的老人,将老人的甘蔗全部搬走,之後乘坐一輛寫有“靜通市容”的車離開。老人站在原地失聲痛哭。

12月6日晚,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政府釋出情況說明稱,經三星鎮政府核實,身着制服的為第三方市容公司人員,其現場處置過程簡單粗暴。7日,海門區政府對後續處理作出說明,目前,已終止與該公司合作,區紀委介入調查,對鎮政府及城管部門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式。三星鎮政府将登門向老人緻歉。閱讀全文>>>

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無須過多評說。即使老人占道賣甘蔗有違規之處,如此簡單粗暴地“搶甘蔗”仍不可原諒,況且沒有執法權的第三方外包服務人員當街搶老人甘蔗本身就是違法行為,這不僅與規範、文明的市容管理要求背道而馳,更有違基本的人情倫常。

事實上,城市管理外包并非新事物。早在2007年,這種模式即在深圳起步,将城市管理的部分職能交由民間企業承擔,一度被視為城市管理多元化、市場化的有益探索。之後,這種模式被不少城市借鑒推廣。但圍繞這種模式的争議也一直沒有間斷,特别是一些惡性事件中涉事主體的外包背景,更為這種模式招來不少惡評。

為避免執法權被濫用,《行政強制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均對執法主體作出嚴格限定。

外包公司進行城市市容管理,出現偏差侵害公民權益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對于政府而言,将市容管理外包,簡單省心,而一旦失去控制,“買單”的是百姓,受損的是地方政府形象。閱讀全文>>>

黃俊徹底火了。在《脫口秀大會》的舞台上,開場他介紹自己,上海市警察局黃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的民警黃俊。

新聞8點見丨“網紅”校長陳文水: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萬萬沒想到,我的主要職責竟然是被遊客問路。人家交警站崗,一站一天,我站崗,像在參加《一站到底》答題節目。”在外灘執勤8年,多的時候黃俊一天能被幾百人問路,他将工作日常寫進了段子裡,在舞台上抛了出來。台下的觀衆嘩啦全笑開了。一瞬間黃俊也卸下了身上的包袱。

随着一個一個段子和諧音梗的抛出,四位評委都為他爆燈。人們為他新奇、不為人知的交警故事吸引,更驚歎一個非職業選手“出道即巅峰”。他卻在一片唏噓與挽留聲中,選擇退下舞台,離開耀眼的聚光燈。他騎上機車,回到外灘嘈雜的路面上,繼續穿行在車流與人流之中。

黃俊覺得,在“脫口秀”“幽默”“段子手”的标簽下,他隻有一個最看重的身份:交警。“脫下警服,我可能隻是一個三流四流的脫口秀演員,但是穿上警服,馬路才是我的主場。”黃俊說。閱讀全文>>>

有這樣一群人:因熱愛成為了朋友,因喜劇成為了同僚,因溫暖成為了鄰居。他們同住于北京的某個普通小區中。過去的兩年間,在不用10秒就可以見到對方的距離内,一起創作喜劇,一起點外賣,一起玩狼人殺,一起因為狗的教育問題而拌嘴……他們過着被無數年輕人欽羨的,現實版《老友記》一樣的生活。他們就是喜劇人金靖、劉勝瑛、于奧、鐵男、冠朝、揚凡。

新聞8點見丨“網紅”校長陳文水:大山深處的孩子王

幾個人究竟是什麼時刻在人生中互相接納了彼此,允許對方侵入自己的生活領域?每個人似乎都記不清了。或許是玩到深夜時候的某一次夜談,又或許是成為鄰居後彼此某一個溫暖的舉動。但在劉勝瑛看來,大家選擇住在一起這件事,并不需要解釋得如此複雜。“人,就是想往溫暖的地方走啊。”

追溯至當年《老友記》的結局,很多人認為有些過于悲傷了,就像現實的鐵拳打碎“烏托邦”理想,六位老友磕磕絆絆,陪伴彼此走過十年歲月,卻仍要各自分散。但這似乎又是最圓滿的結局——家庭的現實定義本就狹窄,每個人隻能在有限程度裡将其拓寬、豐盈。

談及分開住這件事,幾個人坦然得似乎早有默契。從未真正搬進來的揚凡,始終認為“家庭”絕不是個封閉的概念。他們這個由朋友組成的集體,并不會因為距離而阻斷了“家人”關系。而在金靖看來,這個家裡的每個人都在長大,三十歲了,總要變得成熟和現實一點,不能一直活在理想的象牙塔裡。

未來,于奧或許将繼續創作以青年人生活為主題的情景喜劇,但不同的是,人物和故事都一定會比幾年前更為豐盈。“我們不是非要紮堆在一起排解什麼,隻是向往一個大家庭的互相支撐和陪伴,隻是一家人的關系而已。”這是于奧給他們這段短暫卻高光不斷的現實版“六人行”,最溫暖的定義。閱讀全文>>>

編輯 賈聰聰 艾峥 校對 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