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家認為順帝時期“有君無臣”,正是東漢一旦衰敗就無可救藥之因

順帝時期有君無臣 (總第二百一十七)

《資治通鑒》裡最具鑒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史家歎息天下得不到治理,一開口就會有這樣的說辭:“有君無臣”。認為國家發展不好的原因在于國有君主而無賢能之大臣。

遍讀天下史書,隻聽說過天下所缺少的,常常是順應時勢而出的君王,應時而出之君王的手下,難道真的會缺少賢德能幹的大臣?

所謂“有君”之君,是指君王的能力在中等人才之上,大臣可與其友善,然而,若是淺薄平庸的大臣,沒有能力去促成此類君主的美德,遏止他的惡行。那麼,此一時期的繼嗣之君漢順帝,還真就是這樣一類“有君無臣”的帝王。

之是以說漢順帝是“有君”,我們看看他的一些事迹:

當年,還沒有成為順帝的太子劉保被閻太後廢黜,被關押于宮殿西部大鐘之下,即德陽殿内,“鐘下”後用以泛指禁閉太子的地方。劉保飽受磨難卻能夠安全逃生,而且,即使連奸臣都不嫉恨于他,說明他并非沒有智慧;

其父安帝駕崩,他被禁止不能上殿吊孝時,他每日悲号不食,則說明他并非不仁之人;

孫程等拯救他于危亡之中,幫助登上了天子之位。然而,當他的這個恩人宦官孫程一上殿争功,劉保毫不猶豫地免去他官職,讓他去封地生活。不讓宦官孫程始終把持國政,說明他并非遇事不果斷;

其他諸如原諒司隸校尉虞诩犯言直谏、驅逐宦官張防、聽從李固之言,将撫育自己的乳母請出皇宮、采納任用尚書左雄的策對,清理吏治,說明他并非不英明;

他派出大量公車,征召諸如樊英、黃瓊、郎凱等人才。采納大匠翟酺的學說,廣泛開辦學校,擴建學宮,說明他并非不了解實務。

如此能說漢順帝不是“有君”?

史家認為順帝時期“有君無臣”,正是東漢一旦衰敗就無可救藥之因

很遺憾,漢順帝朝廷确實“無臣”,仔細查找史書,全都是平庸之輩。

很遺憾,漢順帝朝廷确實“無臣”,仔細查找史書,全都是平庸之輩。如果,他所得到的大臣,分别有西漢名臣丙吉的肚量;唐代名臣宋璟、張九齡的節操;北宋名臣韓琦的忠誠;唐玄宗時期的名臣姚崇、杜黃裳的才華,用他們來理清政治本源,振興綱常法度,把國家政治納入高明弘遠的坦途,漢朝難道不會複興嗎?

然而,順帝的那些個大臣比如桓焉、朱寵、朱伥之流,都是一些衰弱病态,苟全性命而喪失氣節之人,他們毫無健康人的朝氣,他們隻會塗飾承襲而來的小康社會,隻求自己少犯過錯,治國不能從百年治亂的主要方面入手,謹小慎微于一些個小事而已;而左雄、虞诩之流,不過是在具體幾件事上顯示出忠誠,心胸并不寬闊,竟還還是以還被史家認為是當時的俊傑。

用放大鏡查找,模糊一點我們的眼睛,還是有所發現,順帝所能指望的,區區一個龐參而已。在當時,他可算是衆望所歸,但奇怪的的是,其家有悍妻殺子于室,龐參頂天一大臣,居然不能禁止。本身先有缺陷,卻要求萬物端正,完全不可能。順帝朝廷的滿朝文武,全都把希望放在這樣一個人的身上,那麼,當時的所謂人才概況,可想而知。

順帝的德行不能堅持始終,而漢朝的衰敗潮流得不到扭轉,原因太明顯不過了。難道是老天在這東漢末世,吝啬地不讓中原大地出生人才?

縱觀東漢末,有人才而不适用,有所用者又做不到人盡其才,這種情況太多了。原因有二:一是被摧殘而頹廢,二是被激怒而處事失當。

有權勢的女寵,太監,小人把持權力,導緻了第一種情況的發生。這三股的勢力此起彼伏,一方敗落一方興起,于是而國政大要總是走不出被這類人輪流把持的局面。被他們所摧殘的人才,難以振作起來。

被摧殘而頹廢的這類所謂人才,既要仰天憂國憂民,又要低頭顧惜自己;一邊清醒謹慎地保持氣節,一邊祈求自己免受輿論的抨擊。天下人都把他們當作可以倚靠的重臣,卻不知道,但他們這種人往往不足有為,諸如桓焉、朱伥等人,就是這樣的人。明代的葉福清、賀江夏有點兒類似。

被激怒而處事失當的人又有兩種:

一是被激怒後,因其怨怒嫉恨長期積累在心,有可能采用民間的怨恨之言進行怒罵,愚蠢下賤地逞一時之快,把本來容易處理的事情變得異常困難,禍沒臨頭便大肆聲張,聽到一點話就坐不住,心中有話必定當庭争辯,于是,留給中等賢明之帝王的,是可以把他們作為“沽名釣譽之直臣”而進行譏諷的機會,而朝中小人反過來,以國家大體為由,脅迫和為難他們,李固、陳球之類就是這樣的人,後世的那些谏臣,大抵都是這樣;

二是感傷長期以來腐蝕國家蛀蟲沒有消滅,恥于新政始終不能展開,認為與中等水準的君主沒辦法合作并有所作為,沒落之世不可挽回,于是,傲岸于世俗之外,孤芳自賞,因而坐失大有可為的機會,黃憲、徐穉、陳寔、袁闳之類就是如此。唐宋以後這樣的人幾乎絕迹。

被激怒而谏争者,在旁枝末節的小事上一絲不苟,往往忽略原則性問題。就好比奔騰湍急的水不可以行駛巨大的船;這些被激怒憤然而去之人,果斷放棄世俗生活,壓制自己不去憂慮天下,如同四面圍有牆的燈,能量再大,光再亮,也無法四射而照亮廣袤的原野。

唉,像這樣的一些人,絕對不是那種不可以拯救社會的人才,卻不能終身為國所用,這種情形已由來久遠,絕非一日一夜之緣故啊!

是以而說:“有君無臣”。世上有可以為善的君王,最終卻因為沒有能夠勸勉鼓勵君王的大臣,乘此“有君”應時而出的機會,一起成就一份大業。

可悲啊!後漢國家大權移于有權勢的女寵,太監和小人的手中,那麼,君主雖然賢明,大臣雖然剛直,但在被摧殘,被激怒之後,贻誤國家社稷民生所的禍害就發生了。

盡管,史書上說“有君無臣”,我們沒辦法是以而駁說是“無君”,且也不能是以說“無臣”,但怎麼也不能說是“有臣”啊!那麼,司馬光之言,在理!

這正是古往今來,一旦一個朝代開始衰敗,就無可救藥的原因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