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甯宗長兄。生母是邁來迪。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國境内,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明宗暴死,元文宗繼位,将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甯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後蔔答失裡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顔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脫脫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隐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内鬥不斷,外部民變疊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于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号惠宗,蒙古汗号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号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