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眼前穿着一件藍色襯衫,腳着涼鞋,精神矍铄的俞老,讓人很容易忽略他的年紀。
在古玩界闖蕩41年,如今80歲的俞老可謂是福州古玩界元老級的人物。對他來說,收藏是一輩子的追求和樂趣。
漲知識,練眼力
還未踏入收藏圈,他的第一次消費就是一筆巨款。
1968年,俞老中專畢業,到福建南平市樟湖版公社高洲大隊參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這裡收到了他的第一件藏品,一尊清末的彌勒佛。“當時一斤糧票5毛錢,我用30斤糧票從一個長樂人手裡換來的。”而那時他一個月的“口糧”也不過33斤糧票。
其實最開始,他隻是單純覺得這些古老的物件有趣,可能還有一些孩子氣的攀比心,“我擁有大家沒有的東西”。
1978年他從南平調回福州,那時他特别熱衷盆景,便一頭紮進了中亭街花鳥市場。
慢慢地人群彙集在這裡,很多人自發擺出一些花瓶之類的古董物件,市場逐漸熱鬧起來,他也正式開啟“買買買”的生涯。
俞老養的盆栽
俞老買東西十分“兇猛”,若是看上中意的,不管價格多少,先買下再說,“平時省吃儉用,賺到的錢都拿去買這些。”
随着買的的東西越來越多,從愛好者到行家,身份的轉變自然而然。
但是,要想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一堆物件裡挑出好東西,眼力很關鍵。
俞老坦言,剛開始在買的過程中還不懂分辨物件的真假好壞,每周末他都要到古玩市場觀察别人怎麼交易買賣,也向有豐富閱曆和見識的前輩請教,實地、實物接觸,不讓自己紙上談兵。
來喝茶的朋友說:“俞老是行裡公認眼力極好的一個人,很多人都會拿東西上門請他掌眼”,這無疑需要多年的時間浸淫和經驗累積。
五湖四海,江湖尋寶
俞老,是個藏家,也是個生意人。1999年,他帶着兒子在福州晉安區象園頭古玩城開了第一家店,前兩年兒子俞茂榕的店——戊谷,也正式進駐到國柱創意園。
在戊谷裡,瓷器、古家具、老構件門窗等數以千計的古物件被分門别類歸置在空間的各個地方,仿佛進入到了古物件的“雜貨鋪”。
戊谷工作室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收集物件全靠“跑”,“我每周三、周五去長樂,周四、周六去連江”,有時一通電話來了,連飯都顧不上吃,生怕錯過好東西。
有專門淘貨的集中點,也可以自己在古玩攤子上“尋寶”,但無論哪種方式,都得遵守行規。
“買東西講究先來後到,在攤主與買家交易時其他人不能發表意見,更不能參與議價,隻有當買家把手上的東西放下時,才能進行下一輪的交易。”
九十年代末期,中國藏家在市場上逐漸活躍起來,行家去收東西一買就是幾十、上百件。
生意鼎盛時期,俞老一年要呆在北京3個月,這裡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生意人,他往往都是一輛輛裝滿老物件的集裝箱拉到北京,一邊賣貨一邊買貨,再運回福州。
“當時東西很好買,品質上乘且價格劃算,特别是北方的東西很便宜,你隻會覺得自己錢不夠多,車輛不夠大。”
對于收藏這個行業認真以待,始終保證誠信至上,他也告誡兒子,“先做人,後做事”。
如今,俞老已經隐居幕後,生意全權交給兒子打理,他有更多的時間玩自己喜歡的東西。
41年,初心不改
俞老偏愛瓷器,随意拿起一個,從年代、釉水、造型,能一遛地說個不停。
不過,近年來他收的瓷器卻很少,一是現在瓷器高仿很逼真,不敢随意下手,二是現在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家具、字畫上。
“以前沒有人收家具,在1986年左右才開始刮起這股風潮。”8年前,俞老還特地請來了從事木匠行業30多年的潘師傅,幫忙進行老家具的維修、複刻等工作,也接受私人訂制。
“老家具就是要修舊如舊,從年代、材質、樣式都要比對。”
潘師傅
對于書畫俞老并不擅長,但是遇見合眼緣的也樂意收藏。他曾在一個月隻有30元工資的年代,花150元買了一份清代狀元王仁堪的試卷,“這份卷子是王仁堪考舉人時所作的試卷。”
還有一份賀詞,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将領薩鎮冰過生日時,幾十位名人為他題寫的。
他也愛玩雜項,雜項是過去古玩界的一個俗稱,是指在收藏"主流"——書畫、陶瓷、玉器等大項之外的類别,包含的範圍十分廣泛,如竹、木、牙、角、文房四寶等,多是小而精的物件,卻勝在有趣。
其實,不拘什麼類型,隻要喜歡都收藏。他認為,
41年過去了,當年的“小俞”已經變成了“老俞”,唯一不變的是他對收藏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