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圖模式
提到天津,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這座城市自近代以來留存下的各式建築,它們充滿異域風情,特别是以“五大道”和“意式風情街”為主的幾大區域,堪稱萬國建築博物館,而這些建築内部的樣子,有很多還不能為遊客所深入探究。不過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處,絕對是極為難得,可以稱得上是全國範圍内獨一無二的曆史遺存了。
這就是自1940年因戰争而停滞,在沉寂了近80年後終于得以重見天日的天津北疆博物院。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會有些疑惑,既在天津,名字裡又有“北疆”,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博物館呢?
其實,北疆博物院的正式名字還要從它的法文名中來看,即Musee HongHo PaiHo,翻譯過來就是“黃河白河博物館”,原來,這座博物館是法國天主教耶稣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 mile Licent)在1914年來華建立的,其中所收藏展示的,就是黃河、海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北方古生物,随着展品的不斷豐富和先進科學的展示,北疆博物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甚至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
在2016年時,已經塵封76年的北疆博物院終于迎來了複活之日,這次,經過徹底修繕布展的北疆博物院重新開放,大家終于可以走進博物館中,看看這座收藏着無數珍貴古生物化石,同時有幾句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方風格的博物館中,究竟是怎麼的容貌了。
作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北疆博物院隐藏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中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北疆博物院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即北樓,陳列室和南樓,南樓、北樓兩座建築以連廊相接,整體建築呈 “工”字型布局。建築本身就已經十分珍貴,并且在2019年還被列入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名列中,簡樸的紅磚外牆下,走進建築内,歐式的半旋轉樓梯會将你一秒帶入一個異域世界。
而說到博物館中所展示的内容和樣式,就更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了,藏品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标本以及曆史民俗文物20餘萬件,為後來的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奠定了基礎,而且公開展出的藏品大部分以壁挂式、展櫃陳放方式展出,複古的展示方式和數量龐大的陳列感非常具有沖擊力,雖然博物館中不許拍照有些遺憾,但這樣的觀展體驗,絕對是當下國内任何一座博物館都難以帶給你的。
按照參觀順序,最先映入眼簾的一層展廳就是北疆博物院陳列室,是由法國永和營造公司設計建造,其中展示的内容包括地質學、古生物學、史前學和人種學,石器部分展品涵蓋了桑志華在1920年至1935年間于遼甯、甘肅、内蒙、甯夏等地采集的古人類化石模型、舊石器、新石器及各類文化遺物等共計392件。
看完一層直接上樓,二層展出的是現生動、植物标本。在二十世紀初期北疆博物院正常營運的年代裡,多年來一直聘請法國、俄國等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對标本進行邊收藏邊整理、分類、鑒定和研究工作,是以十分科學。
雖然這些如今看起來多是些十分常見的物種标本,可是想象一下,在仍處于民國時期的當年,能有這樣一處供中國人了解自己國家動植物的展廳,也是十分必要和難得的。
博物館的三層以北疆皮張标本和浸制标本為主要展示内容,其中近百年的鳥類标本、近2000件兩栖爬行、1600尾魚類及獸類、無脊椎動物标本十分震撼。
而且當年桑志華等學者專門用來儲存标本、化石、地圖的老式地圖櫃、标本儲藏櫃也都得以儲存下來。
通過連廊去往南樓,更會讓大家眼花缭亂。這裡的圖書室複原陳列中,把當年桑志華等人搜集到、自己寫作的各類圖書14000餘冊、地圖900餘張以及各類印版等文獻中,選取了精華的2000餘冊進行陳列,北疆博物院25年間最重要的學術成果《黃河白河十年實地調查記(1914-1923)》、《黃河白河十一年實地調查記(1923-1933)》是本次展出的最珍貴展品,這幾本大部頭非常具有年代感!
同時,南樓還有“古生物庫房複原陳列”、“昆蟲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古生物庫房複原陳列可以看作是當年儲存标本、化石的庫房原貌,其中包括桑志華等人在甘肅慶陽、内蒙古薩拉烏蘇、甯夏水洞溝、河北泥河灣及山西榆社等地的多次重大發現。
而昆蟲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就更像魔法世界的樣子,當時所使用過的标本玻璃瓶、解剖鏡、解剖刀等實驗工具都在此陳列。
總的來說,即使你對古生物和自然博物知識并沒有很強烈的興趣,這座隐秘的博物館也依然值得你去探訪,因為這裡不僅藏着當年中國北方的自然史,也收藏着整整一個年代的探索秘聞,更何況還有着随便拿出一個展廳,就可以成為當下最網紅元素的整體風格。轉載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