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春之祭》描寫的是春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祭祀蒼天時的情景。
西方人春天的時候要祭祀的是阿波羅太陽神,但是他們祭祀的方法是讓一個少女在祭壇上跳舞至死。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方式。這支曲子首演是在巴黎,一演完就很遭争議,有的人很支援贊譽,有的人就持異議,最後争來争去甚至拳腳相加,是以它在音樂史上屬于争議比較大的作品。

《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春之祭》描寫了俄羅斯原始部族慶祝春天的祭禮,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主義色彩。《春之祭》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系 。
《春之祭》是一部兩幕芭蕾舞劇,屬于俄國現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1913年由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首演于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斯特拉文斯基與羅伊裡奇編劇,斯特拉文斯基作曲,蒙特指揮,尼金斯基編導,布景與服裝設計羅伊裡奇。
本作品取材于俄國原始部落中以少女為人祭手段的生殖崇拜儀式,有各個年齡段上的男女角色共70人,帶有濃烈的俄國原始民風。原劇本的定位是“二幕的俄國異教徒畫面多幅”,說明它将不再繼承古典芭蕾舞劇的叙事傳統,也沒有人物間的性格沖突和戲劇沖突,以此同《天鵝湖》等19世紀末之前的浪漫和古典芭蕾舞劇劃清界限。
作品首演時在劇場内引起了巨大的騷亂,無論是反對的人或是贊賞的人,都因粗野的舞蹈和毫無規範的音樂而震驚,音樂中那大量刺耳的不協和音程仿佛預示着世界末日的到來,雙腳内扣、笨拙向下的反芭蕾動作,亦使巴黎這個“芭蕾之都”的保守觀衆怒不可遏。觀衆分成對立的兩派,互相謾罵鬥毆,音樂界泰鬥聖-桑憤然離席而去,而拉威爾和德彪西卻熱情歡呼。該劇僅在巴黎和倫敦演出了六場便停止了。
《春之祭》的問世預示了一個天翻地覆、多元審美新世紀的到來,對現代音樂和現代芭蕾藝術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藝術舞台上的經典之作。它始終吸引着才華橫溢的各國編導家,成為芭蕾史上生命力最強、版本最多的作品,其中廣為人知的版本就有百餘個之多。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