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塞上新媒

神秘、瑰麗、颠覆……似乎什麼詞語都無法形容楊麗萍團隊的舞劇《春之祭》。由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神”因為有了悲憫之心,自願墜入紅塵,曆經萬千,變成了“人”;“人”因為有了覺悟之意,甘心奉獻,無畏犧牲,又從卑微的“人”超越宿命成為“神”。 這部舞劇改編自美籍俄裔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同名巨作。傳統版《春之祭》展現的是一個線性故事:被命運選中,犧牲獻祭。而楊麗萍提出“輪回”的概念,想要嘗試一個曲線故事:生命不再隻是向死而生,而是從生到死、再到涅槃的輪回;女性也不再是被動獻祭,而是主動獻身。

什麼是美?随着認識的發展,美育越來越成為現代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楊麗萍新作《春之祭》中,美不僅僅表現在視聽、故事、舞蹈,更是借由它們展現出的态度和境界。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視聽之美

《春之祭》的舞美設計,由第73屆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擔綱。葉錦添曾經與楊麗萍多次合作。《春之祭》的音樂,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何訓田擔綱。何訓田受楊麗萍之邀,為《春之祭》創作樂曲。

1、視覺

作為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電影與舞台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師、葉錦添不斷探索及介紹其“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诠釋古代文化對未來的啟示。其創作遊走于當代藝術、服裝、舞台、電影美術等多元領域。

2001年,葉錦添以電影《卧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成為首位獲得以上殊榮的華人藝術家。

2、聽覺

現代舞開山之作,1913年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原曲,用陰郁的立陶宛民間曲調,描寫俄羅斯原始部族慶祝春天的祭禮,具有石破天驚的現代性,被《英國古典音樂雜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評選為對西方音樂曆史影響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但是原作音樂時長隻有大約40分鐘,不足以滿足楊麗萍舞劇《春之祭》75分鐘左右的時間要求,是以楊麗萍請來音樂新語言開創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何訓田,為《春之祭》定制音樂。

1995年何訓田開創了國際唱片史上在全球發行第一張中文唱片的曆史,他創作的《阿姐鼓》、《央金瑪》等唱片在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銷量數百萬張。

曾獲得“1989-90美國國際新音樂作曲家比賽/唯一/傑出音樂成就大獎”等十五項國際作曲獎;獲得“第三屆全國音樂作品評獎/一等獎”等十三項國家作曲獎。

在舞劇《春之祭》中,何訓田匠心獨運,将中國國樂融于其中,長笛悠揚空靈,鐘鼓浩浩蕩蕩,氣勢磅礴、令人沉醉。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之美

楊麗萍版《春之祭》,是楊麗萍與葉錦添、何訓田等衆位藝術家一起展開了對于這段生命“密碼”的偉大冒險,她提出“輪回”概念,想要嘗試一個曲線故事:生命不再隻是向死而生,而是從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輪回;女性也不再是被動獻祭,而是主動獻身。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舞蹈之美

被公認為現代舞的開山之作的舞劇《春之祭》,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一部芭蕾舞劇,于1913年在法國香榭麗舍劇院首演。在該作品問世一百多年來,無論在音樂還是現代舞領域,都充滿無法逾越的誘惑,引來無數藝術家競折腰,更是檢驗藝術家才華高度的“試金石”。

楊麗萍編導的《春之祭》原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之祭》聽似噪雜無章的音樂、其實有着跌宕起伏的情感,需要舞者極其成熟的領悟能力和技藝。

能登上這部巨作的舞台,證明了舞者卓爾不群的舞蹈實力,楊麗萍帶領團隊用東方的輪回重新演繹生命的意義,這樣全新的視角是一場堅定的挑戰,對西方哲學、審美的挑戰,更是對舞者表現力的挑戰。

在這一版的《春之祭》中,舞蹈語彙大量有别于西方主流現代舞。這些語彙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意象,充滿了來源于這片土地的力量和魅力。這是一場東方的、有楊麗萍獨特美學的《春之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