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瑰丽、颠覆……似乎什么词语都无法形容杨丽萍团队的舞剧《春之祭》。由杨丽萍编导的《春之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神”因为有了悲悯之心,自愿坠入红尘,历经万千,变成了“人”;“人”因为有了觉悟之意,甘心奉献,无畏牺牲,又从卑微的“人”超越宿命成为“神”。 这部舞剧改编自美籍俄裔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同名巨作。传统版《春之祭》展现的是一个线性故事:被命运选中,牺牲献祭。而杨丽萍提出“轮回”的概念,想要尝试一个曲线故事: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从生到死、再到涅槃的轮回;女性也不再是被动献祭,而是主动献身。
什么是美?随着认识的发展,美育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杨丽萍新作《春之祭》中,美不仅仅表现在视听、故事、舞蹈,更是借由它们展现出的态度和境界。

视听之美
《春之祭》的舞美设计,由第73届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担纲。叶锦添曾经与杨丽萍多次合作。《春之祭》的音乐,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何训田担纲。何训田受杨丽萍之邀,为《春之祭》创作乐曲。
1、视觉
作为世界知名的视觉艺术家、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叶锦添不断探索及介绍其“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其创作游走于当代艺术、服装、舞台、电影美术等多元领域。
2001年,叶锦添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成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2、听觉
现代舞开山之作,1913年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原曲,用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描写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具有石破天惊的现代性,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但是原作音乐时长只有大约40分钟,不足以满足杨丽萍舞剧《春之祭》7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因此杨丽萍请来音乐新语言开创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何训田,为《春之祭》定制音乐。
1995年何训田开创了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第一张中文唱片的历史,他创作的《阿姐鼓》、《央金玛》等唱片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销量数百万张。
曾获得“1989-90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家比赛/唯一/杰出音乐成就大奖”等十五项国际作曲奖;获得“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等十三项国家作曲奖。
在舞剧《春之祭》中,何训田匠心独运,将中国民乐融于其中,长笛悠扬空灵,钟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令人沉醉。
故事之美
杨丽萍版《春之祭》,是杨丽萍与叶锦添、何训田等众位艺术家一起展开了对于这段生命“密码”的伟大冒险,她提出“轮回”概念,想要尝试一个曲线故事: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女性也不再是被动献祭,而是主动献身。
舞蹈之美
被公认为现代舞的开山之作的舞剧《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丽舍剧院首演。在该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无论在音乐还是现代舞领域,都充满无法逾越的诱惑,引来无数艺术家竞折腰,更是检验艺术家才华高度的“试金石”。
《春之祭》听似噪杂无章的音乐、其实有着跌宕起伏的情感,需要舞者极其成熟的领悟能力和技艺。
能登上这部巨作的舞台,证明了舞者卓尔不群的舞蹈实力,杨丽萍带领团队用东方的轮回重新演绎生命的意义,这样全新的视角是一场坚定的挑战,对西方哲学、审美的挑战,更是对舞者表现力的挑战。
在这一版的《春之祭》中,舞蹈语汇大量有别于西方主流现代舞。这些语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意象,充满了来源于这片土地的力量和魅力。这是一场东方的、有杨丽萍独特美学的《春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