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粵菜,一個可以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的漢初的菜系,自秦漢開始,漢人不斷南遷,帶來了“脍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這樣的曆史淵源造就了粵菜善取百家之長,為我所用的風格。

廣東人雖沒有“甯幫”的聲勢浩大,但是他們經營的商業在上海非常雄偉,他們不惜耗費巨資,注重裝潢的考究。像著名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等幾家公司,都是廣東幫商業的大學營。2018年11月24日,永安公司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名錄,由此可見廣東商業的宏偉。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粵菜(即廣東菜)業當時也非常發達,即使非“廣幫”幫派的大小人物,也常常熱熱鬧鬧地去品嘗廣東菜味。

滬戰前的四川路,廣東菜館林立,盡是廣東世界。

1934年出版的《上海顧問》一書記載:“滬上西菜而外,以粵菜川菜為最盛。”

《上海風土雜記》也說過:“目下四馬路至虹口一帶新開粵菜館極多,大部分系本地人交易,營業之發達,超過别種菜館之上。”

現在南京路上除四大公司設有酒樓外,還有“大三元”和“冠生園”等幾家,四馬路上有“杏花樓”和“梅園”等幾家。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愛多亞路上的金陵酒家,是廣東幫酒菜館的領袖。在布置方面,它竭盡裝潢之能事:一屋一角,有美皆備,椅是彈簧坐墊,桌是玻璃桌面;一箸一匙,精美講究,牆壁上更是雕龍畫鳳,精雅俗共賞。

慢步走進去,就像入了皇宮,金碧輝煌會耀花你的眼,是以到廣東館子裡去,不僅能夠品嘗各種美食,還能讓全身心享受愉悅。

它還别出心裁,辟出了許多雅緻的小房間,如果你攜侶同往,還可免抛頭露面的粗俗,任你帶的是家中正妻,還是臨時的小情人,憑你正襟危坐還是咬耳呢喃,都無人打擾,真是暢談衷曲的極好所在呢!

因了這美好的環境,菜的定價方面比較貴點兒,也在情理之中。烹饪之法則借鑒了西菜的半生半熟,但色澤絕對鮮豔口味絕對嫩爽,讓你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歎!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這樣,一座席酒有的高達幾百元,除了軍政要客、豪商大賈外,普通大衆是不敢踏入的,隻能望樓興歎!

自從市面上不景氣以來,小吃店開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生意盡然分外的興隆,這些大酒家當然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真可謂“小鬼跌金剛”,再大的金剛也禁不住小鬼的折騰!

各大酒家不得不急起直追,于是紛紛設立了小吃部,永安和大三元還設了茶室、點心等。

敏感的生意人,很快抓住了顧客的心理,即刻實行賤而又美的主義。

普通的廣東菜館,有印好的食譜,分門别類,熱菜、冷盤、酒水、主食等,标明價格,随意點叫。你剛一進門,熱情的夥計立馬送上一張點菜單,并耐心地推薦本館的特色,而你可以不必理會這些,想吃啥就點啥。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冷盤中以叉燒、油雞價最便宜,也銷量最好。如果你想喝上兩杯,點上兩個冷盤用以下酒就足夠了。熱盤中最普通的是炒牛肉、炒豬什、炖牛筋等。而炖牛筋一味最鮮美便宜,深得客戶喜愛;而湯中以牛尾湯、草菇湯最便宜。

叉燒是廣東的一道傳統名菜,是廣東燒味的一種,把腌制後的瘦豬肉挂在特制的叉子上,塗上紅色的叉燒醬,放入爐内燒烤,恰到好處的叉燒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

油雞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肴,也屬于粵菜系列。此菜色澤褐紅,肉焦而不脆,味香中回甜,略帶麻辣,可以作為下酒菜,也特好的下飯菜。

炖好的牛筋金黃透明,又軟又彈牙,滿滿的膠原蛋白,讓你吃上一次就念念不忘。

你如果不善于點菜這種吃法,就不必到大的廣東館裡去吃,中等的廣東館就是很好的去處。三馬路、四馬路一帶就有不少,像“清一色”等可以用點“和菜”的法子去叫。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和菜”就是飯店為了友善出餐或進行推廣而設定了菜式的組合,例如三菜一湯、四菜一湯之類,供給小型聚餐或家庭聚餐的菜牌,價格一般比單點菜便宜很多。

“和菜”從一進制二角起至三四元都有,随着人數的多少而定,可省卻一個菜一個菜點的麻煩,也可以避免你對菜不了解的尴尬。還有更省的吃法是宵夜,與客飯相仿,隻有一菜一湯,每客不過三角,吃來很實惠。

如果是三兩個朋友小聚,或者一家人改善夥食,中等的廣東飯館,“和菜”的點法的确是個不錯的選擇。

廣東菜館裡的堂倌大都是廣東籍,他們不善逢迎,你招呼他們時不要叫他們“堂倌”,因為他們不喜歡這名稱,最普通的應叫聲“夥計”。而廣東音的“夥計”同上海音的“鍋蓋”相仿,他們願意做“蓋”而不喜做“官”,不免想低頭笑一笑,但實在反應了他們踏實肯幹的精神。

粵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随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

粵菜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氣氛,是一種渲染,是一種和諧,是一種民俗,是一種色彩,也是一種健康标準的展現。

而廣東人天生勤勞,肯吃苦,不愛貪小便宜,但他們以錢為人生第一要義,孜孜不倦地追求金錢,為達目的,四下奔忙,不遺餘力。

老上海的味蕾之二 ——上海的粵菜館。

“要發财,忙起來”這是廣東商人們的口頭禅,也是他們一生實踐的信念。

這也許是粵菜在上海曆久不衰,越做越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