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刀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長江三鮮"之一的長江刀魚。事實上,刀魚不僅是長江流域的特産,黃河流域北部也有野生箭魚的分布,而且曆史上的捕撈産量不低,經濟價值也很高。

刀魚(牛芫)
在20世紀70年代,黃河刀魚産量高達150萬公斤,可以說是整個黃河流域最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據黃河口附近的老漁民介紹,20世紀70年代黃河刀魚的價格非常便宜,隻要一毛錢。現在,野生黃河刀魚已經非常稀少,偶爾捕獲一條甚至可以賣上千元的高價。
<h1>危機中的黃河刀魚</h1>
對應長江流域的"河刀"、"湖刀"和"海刀",黃河流域的刀魚被稱為"河刀"。每年清明節前後,黃河口的刀魚都會逆流而上,遊400多公裡。
黃河流域示意圖
成魚黃河刀魚體長一般為30~40厘米,體重約200克。野生黃河箭魚生長緩慢,至少需要2到3年才能成熟。普通的刀魚一般不超過500克,體重超過1公斤的刀魚更是少見——據年長的漁民說,這種巨型刀魚被認為是"撓頭魚",在食客眼中,是刀魚中最好的。
在遊泳過程中,黃河刀魚很少吃東西,但體力消耗很大,是以上遊刀魚體型越薄,肌間刺越硬。絕大多數遊到東平湖的黃河箭魚都會留下來,在湖中産卵繁殖,還有少數群體會繼續遊到河南。
漁民使用刺網捕捉箭魚
山東省東平湖是黃河刀魚最重要的産卵場,也是黃河刀魚最重要的"避難所"。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黃河刀魚以出乎意料的速度下降,該物種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不僅是黃河箭魚,黃河中其他洄遊魚類也面臨着類似的命運,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山東黃河段大壩的建設,二是黃河的定期斷裂,這兩個因素都導緻了魚的洄遊管道被堵塞, 大量的親魚也無法順利繁殖。
此外,在黃河口和黃河沿岸(特别是黃河口)"追戚和封鎖"漁民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規的捕撈作業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大抓小小"的做法不可能落實到每一個漁民,很多漁民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經濟利益,甚至用電魚、毒魚、用"禁漁網"等方式捕撈。從資源回收的角度來看,這些極端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負責任。
<h1>長江刀魚強勢"上位",南北進二"生命線"?</h1>
東平湖面積627平方公裡,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一直是當地重要的漁業生産基地。據統計,東平湖有55種魚類,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魚類,如鯉魚、黑魚、鲭魚、鲭魚、黃疸、鲭魚等,當然這裡還有遊的黃河刀魚。
東平湖衛星地圖
特别是東平湖有兩種不同的生态類型,一種是洄遊(長颚),另一種是淡水沉降(湖泊,短颚) - 顧名思義,後者一直生活在湖區,在其曆史上沒有長期遷徙遷徙。雖然名稱不同,但經過基因鑒定,專家發現這兩種箭魚其實是同一個物種。
問題是,為什麼東平湖有兩種刀魚?這種現象也始于"南水北調"項目。
自2000年以來,随着"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展,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刀魚種群開始向北當地區擴散,其中許多已落戶東平湖。東平湖原本是黃河刀魚的理想産卵場,餌料豐富,南口刀魚很快興盛,捕撈比重逐年增加。
漁民捕撈箭魚
即便是現在,東平湖的箭魚産量仍然很高。但是,湖中洄遊刀魚已經非常稀少,絕大多數刀魚都定居下來。由于缺乏遠距離遷徙,定居的劍魚群并不是真正的"河刀",更恰當地稱作"湖刀"。
有人說,自從魚的洄遊路徑被閘壩切斷後,"南水北調"工程就成了拯救黃河刀魚的第二條"生命線"。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從南方水系遷徙而來的刀魚(湖蛞蝓)不能直接畫出相當于"黃河刀魚"的魚,在它們的生活曆程上有明顯的差別。其次,經過長距離洄遊後刀魚的味道,風味應優于定居刀魚,在當地漁民中,消費者在心中的地位明顯更高。而且,就經濟價值而言,黃河刀魚也應該明顯高于湖面,前者早已"一條魚難找",後者則相當普遍。
<h1>黃河刀魚最後的"自我保留"</h1>
東平湖是黃河的一個停滞的洪區,在溫河和黃河的泛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以,中國投入大量資金修繕堤壩,修建閘門,但水利工程的建設無異于對洄遊魚類的"死刑"。
黃河大壩
40年來,黃河鯉魚、黃河刀魚、捶嘴紅鲱魚、鲱魚等種類的産量急劇下降,特别是黃河刀魚和鲱魚,其自然種群幾乎滅絕。可以肯定的是,黃河流域"瀕危物種保護之戰"迫在眉睫,毫無疑問,東平湖是最重要的"戰場"之一。
回到10年前,東平湖畔的竹竿和漁網依然密密麻麻,當地漁民在漁網中放養魚苗、飼料,一片"熱"養殖場面。2008年的監測資料顯示,東平湖水質常處于嚴重污染狀态,除工業和市政廢水外,還包括大規模的圍網養殖和農業地表污染。
2011年7月,東平湖充滿圍網養殖
到2017年,當地政府開始對東平湖生态環境進行管理,清除了多達18.5萬畝的圍欄面積,統一了9600多個網箱。到2018年,東平湖的圍欄和網箱将被徹底拆除,擴散和釋放的強度将繼續增加。
總之,改善生态是拯救黃河箭魚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至于洄遊通道,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通過修建"魚道"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我國目前的魚道工程技術還不夠完善,建立的魚道很少達到預期的效果。
魚路徑原理圖
現階段,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利設施,大大小小的水壩有近10萬座,總蓄水量近9000億立方米。然而,我國許多大中型水電項目在建設前并未考慮到魚道問題,目前或拟建的魚道隻有約20條。
與巨大的水電大壩基礎相比,過度捕撈設施的數量可以說很少 - 這顯然是一個令人尴尬的情況,也暴露了嚴重的生态問題。
魚道
雖然魚道投資成本大,但卻是水壩下連接配接水庫和河流的永久性建築,對珍稀魚類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從長遠來看,魚道的設計絕對值得研究,這不僅關系到黃河箭魚資源的恢複,也關系到中國蜻蜓、圓嘴銅魚甚至長江鲭魚等數十種瀕危物種的生存和命運。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來到評論區!
黃河刀魚 , 保護生态學 , 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