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大衆新聞-大衆日報
購置超過1100台數控化精密裝置,新上35條智能化自動生産線……短短數年間,位于新泰市的山東潤通齒輪集團有限公司投入近8億元巨資,對其生産線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數智化全面更新,這一壯舉背後究竟蘊藏着怎樣的深意與遠見?10月16日,記者前往企業進行實地采訪。
潤通齒輪深耕傳統汽車零部件制造數年,是國内傳統商用車齒輪制造領域的頭部企業,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産品單一、技術落後、産能低下使企業在市場風雲變幻的浪潮中,一度面臨發展受限的困境,仿佛成了時代的“旁觀者”。要想和市場同頻共振,轉型勢在必行。
“當時公司高層進行了激烈讨論,一些上司對新能源商用車的市場前景持悲觀态度,認為受電池和充電效率的影響,新能源商用車特别是長途運輸車不太可能實作電動化,而燃油商用車前景很好,現有裝置還能滿足市場需求,現在進行大規模投資轉型進入新賽道,如果選錯将對公司發展不利。”公司副總經理姜勇說。
經過深思熟慮與反複論證,潤通齒輪統一思想:要想企業發展進入新賽道,必須走數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他們迎難而上,從2018年開始全面啟動數轉智改計劃。公司先後投入6.6億元巨資,對廠區近2000台裝置進行數控化改造,其中新購置裝置占比近60%,實作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華麗轉身。
走進潤通齒輪2号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隻見自動化機械手臂在靈巧揮舞,精準高效地執行着每一個生産指令,産線上變速箱齒輪、差速器殼等産品陸續下線。在一條由四台機器組成的半軸齒輪自動化生産線旁,隻有一名勞工在忙碌。公司辦公室主管李霞介紹,“這在以前,這條線至少需要七八個人。”
如今,公司通過數智化改造,高科技裝置已成功取代部分傳統的人力操作,成為生産線上的“得力幹将”。據了解,該工廠中的房間有35條智能化生産線,100名勞工每天能生産4萬餘件産品,要在以前,完成同樣的工作至少需要500人。
更為關鍵的是潤通齒輪的數智化改造讓企業生産的減速齒輪齒向精度由原來的六級提高到四級。“從上端到下端,平行誤差不超過0.7微米,按照國标來說就是四級精度,我們現在已經達到0.1微米,屬于航空齒輪級别,為行業領先。”姜勇介紹。據了解,純電動商用車齒輪的齒向精度标準為4-6級,這一改變,為企業成功打開了新能源汽車市場。
現在,企業生産的純電動商用車齒輪已經批量生産,成為中國重汽、廣西方盛、蘇州綠控等國内新能源商用車巨頭的戰略供應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廣西方盛作為宇通客車車橋的最大供應商,其市場佔有率高達80%,而這些車橋中所采用的電動齒輪,全部由潤通齒輪生産。目前,企業每年從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創收近5000多萬元。
即便如此,潤通齒輪數智化改造的腳步仍沒停步。目前,公司正在積極建構5G數字工廠。“未來,我們會将整個企業管理系統全面融進智能手機之中,實作僅憑一部手機即可全方位洞察企業的各項關鍵要素:從裝置營運到人員配置,從物料庫存到财務管理,乃至整體管理概況,皆能一手掌握。”在企業5G數字工廠的中控室内,李霞向記者描繪了一幅關于企業5G數字工廠的壯麗藍圖。
據悉,這一創新項目預計總投資1.2億元,并已在自動化水準領先的2号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展開了先行先試。“我們給工廠中的房間内100台裝置安裝了資料采集器,裝置的運作、故障維修等情況都會在大屏上實時顯示,一目了然。”李霞邊介紹邊指着大屏下方的一塊智慧白闆,上面動态展示着勞工們通過手機即時上傳的裝置報修詳情。
“以往,裝置一旦發生故障,往往需要經過繁瑣的層級上報流程,這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還可能對生産進度造成不利影響。而現在,得益于5G數字工廠的打造,勞工隻需簡單幾步就能将故障情況上傳,維修負責人便能迅速響應并作出妥善安排,真正實作了維修工作的精準高效。”李霞說。
随着大量生産資料的持續采集與積累,企業計劃在網際網路上建構一個虛拟工廠平台。在新産品的研發階段,他們可以直接在虛拟工廠中進行模拟與測試,進而極大地節省了人力資源和研發成本。
現如今,潤通齒輪憑借一系列數智化轉型更新舉措,商用車齒輪已占到全國市場的24%,2020年,公司憑借卓越表現榮獲省級單項冠軍企業。今年,潤通齒輪正積極沖刺國内單項冠軍。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17.1%,企業呈現持續增長的發展态勢。
(大衆新聞記者 劉濤 泰安日報記者 崔東旭 通訊員 許長紅 牛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