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文
胡姓(58)|清華胡氏:分衍的龍坦胡氏崇文重教,以文字訓诂學家胡樸安聞名
唐宋以來,東南沿海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經濟區域,曾經幾度成為政治中心,尤其是江浙。江浙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核心地帶,從宋明以來,人才輩出,形成了大量名門望族。宋朝時的四川名門望族之後,大多遷往江浙一帶,更為當地的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蘊。
胡姓在江浙分布在各地,雖然不能與吳姓、張姓等大姓相比,但也位列20大姓之中。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出了諸多名人。

胡瑷畫像(資料圖檔)
胡瑗曾祖父胡韬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中原
胡瑗,字翼之,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終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對于胡瑗的籍貫,如今常見的說法是,他的祖籍在陝西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他生于泰州軍如臯縣(今江蘇如臯市)。
不過,因為曆史記載的不同,胡瑗的出生地仍存在不少争議,主要有3種說法。
除胡瑗是如臯人的說法外,一種說法是,胡瑗是泰州軍海陵縣(今江蘇泰州市海陵區)人;另一種說法是泰州軍泰縣(今泰州市姜堰區)人。
這3種說法的相同之處是,胡瑗是泰州軍這個大範圍地域的人。不同的地方是,胡瑗到底是泰州軍哪個地方的人?
清朝著名文學家、官員紀曉岚考證後認為,胡瑗是如臯縣人。紀曉岚的依據在哪裡呢?
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茶學家蔡襄在《太常博士緻仕胡君墓志》中說,唐朝時,胡瑗的遠祖胡詢是延州延川縣安定堡人,胡詢官至兵部尚書。
唐末時,因為戰亂,胡詢的孫子、胡瑗的曾祖父胡韬舉家遷入蜀地。孟知祥建立後蜀後,胡韬曾任陵州(今四川仁壽縣)刺史。
後蜀被北宋滅掉後,胡韬歸順北宋,跟随後蜀後主孟昶到了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在朝廷任職,官至衛尉卿。
胡韬的兒子、胡瑗的祖父胡修已,曾任泰州司寇參軍,掌管刑獄、糾察。也就是在這時,胡家遷到了泰州軍海陵縣。
胡瑗的父親胡汭,曾任甯海軍節度推官,掌管軍事、财務、民政等事務。這個職務在當時是屬于下等官吏,俸祿較少,胡家步入“家貧無以自給”的境地。
胡汭“博學善屬文”,宰相呂夷簡很是欣賞他,曾經向宋仁宗推薦他“備修國史”。胡汭死後,被追贈為太子中允。
據如臯縣的史料記載,胡汭離任後,因為家貧,舉家遷居到如臯縣南門外的胡家莊。胡瑗就誕生在這裡,後來移居到如臯縣城裡的嚴家灣。
胡瑗求學:日夜攻讀,整整10年沒回過家
胡瑗是胡汭的大兒子,自幼聰穎好學,7歲就能寫文章,13歲通五經,被鄉鄰視為奇才。胡汭曾經非常欣慰地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
胡瑗讀書勤奮,好學上進,志向遠大,常以聖賢自任。不過,因為家裡貧窮,無力供他讀書,胡瑗早年并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胡瑗長大後,與後來成為大學者的孫複、石介等人,背着箱子到泰山栖真觀求學深造。值得一提的是,胡瑗與孫複、石介後來都成為宋朝理學的先驅者,史稱“三先生”。
胡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在非常清貧的生活條件下,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日夜攻讀不辍,潛心研習聖賢經典。
整整10年,他沒有回家一次,平時靠書信與家裡保持聯系。每當收到家裡來信,隻有看到“平安”兩字,他就不再讀下去,把信揉成一團,扔到山澗裡,目的是不讓自己遠大的心志受到幹擾。
面壁十年圖破壁,胡瑗終于學有所成。
他回到家鄉,信心滿滿地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他連考7次,都沒有考中。
年過不惑的胡瑗,對科舉考試徹底絕望了。他回到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的經武祠(今泰州中學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以祖籍安定為名,叫做安定書院,他也是以被大家稱為安定先生。
【下期關注】
請看胡姓(60)。
【特别緻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