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作者:域鑒

紅色與瓷器,一個是傳統威嚴、繁榮喜慶的顔色,一個是聞名中華、享譽世界的瑰寶。顔色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元人尚白,漢人尚紅,顔色的改變意味着政權的更替,但紅色已在華夏大地蔓延了上千年,民族認同感也清清楚楚地,被反映在了窯火裡淬燒出的中國紅釉瓷器上。

紅釉最早誕生于北宋初年,以銅為着色劑的紅釉為高溫釉,以鐵為着色劑的紅釉為低溫釉。鈞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着色劑,在還原中燒成銅紅釉,成為鈞紅。但真正成熟、純正、發色穩定的紅釉,在明初才被燒制出來。明時禦窯廠建立,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一個新巅峰,此時朱為國姓,朱即紅,為滿足皇帝對紅釉的鐘愛,金德政禦窯廠匠來如織、窯火連天。終于,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特征的霁紅釉,被燒制出來。從此,霁紅成為皇家禦用重器,僅供帝王使用。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lot 100

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官)

口徑9.1cm,高30.2cm

來源:德威魯麗畫私人收藏,藏品收藏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6年購于德國叙爾特島China-Bohlken藝術行,此後由家族傳承。

出版參考:《Chinesische Keramik: Meisterwerke aus Privatsammlungen》,Ulrich Wiesner(著),東亞藝術博物館(德國科隆市),1988年,編號110。

本件标的附帶德國Lempertz拍賣行拍出此件藏品的圖錄(封面)。

霁紅又稱“祭紅”、“積紅”、“寶石紅”、”鮮紅“、”醉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名貴顔色釉。其釉色如初凝鮮血,奪目而不落豔麗,濃郁而不失潤澤,釉面桔皮紋,深沉華貴,有着紅寶石般的光澤,色之極動人心弦,是以被譽為“紅中翹楚”,明代收藏家項元汴在《曆代名瓷圖譜》中稱贊:“祭紅,其色豔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此件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官),型承宋代式樣,喇叭口,束頸,圓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瓶内壁及外底滿施白釉,釉汁潔白潤澤,外壁盡施霁紅釉,釉質豐潤肥腴,釉面顯現橘皮紋,呈色均勻純正,有永宣鮮紅釉和康熙紅釉風韻,亦不落遜于前朝。器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明末,霁紅燒制工藝失傳;至清代康雍乾,在皇帝的支援參與下傾盡良匠得以複燒。霁紅釉是雍正帝極為重視的一種釉色,為提高其呈色品質,多次下旨監督。乾隆對霁紅釉瓷更是喜愛有加,其詩雲:“雨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鹜照飛時,泥澄鐵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霁紅釉玉壺春瓶是清代官窯經典品種,創燒于北宋時期的玉壺春瓶原為酒器,後因其線條優美,“插花貯水養天真,潇灑風标席上珍;清曉呼童換新汲,隻愁凍合玉壺春”,用于陳設欣賞。據《清檔案》記載:“乾隆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交霁紅玉梅膽瓶一件…傳旨着俱各配座,欽此。”“乾隆九年六月十八日,太監李福來說太監胡世傑交霁紅洋彩玉梅膽瓶一對…傳旨着配匣,裝入幹清宮配匣乾隆款磁琺琅器皿内,欽此。”可知此類器物的燒造情況。

國色傾城,豔若朱霞東方紅——清乾隆霁紅釉玉壺春瓶

片紅不得流入民間,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霁紅釉瓷器的壟斷,禦窯廠所生産霁紅釉瓷器殘破、瑕疵品,一律被打碎深埋。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後,此紅釉的燒制再度失傳。佳器難得,域鑒2021秋拍将于10月8日正式啟幕,感興趣的藏友可以來預展現場上手,近距離鑒賞珍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