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嚴珊珊
9月26日,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在北京舉行特别觀影活動,導演、演員吳京帶來《乘風》片段,講述了抗戰時期冀中騎兵團英勇抗敵的故事。
映後見面會上,有觀衆對片中“戰士用步槍擊落飛機”的片段提出疑問,吳京對此表示影片講述的故事改編自真實曆史,自己和團隊對“用槍打飛機”的戰争曆史專門進行了求證,并且觀看了許多曆史影像資料。
吳京說,“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用輕武器打下了敵軍14架飛機,這裡面都是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我覺得應該去還原它、表現出來,剩下的交給觀衆評判。”
《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取材于抗日戰争時期一支戰功卓著的鐵騎隊伍——冀中騎兵團,他們為保護群衆撤離,拼死抵抗日軍,電影描繪了一組騎兵團與冀中人民共同抗擊日寇侵略的軍民群像。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42年五一反“掃蕩”期間,吳京和人氣青年演員吳磊,兩人分别飾演冀中騎兵團團長馬仁興及通訊員馬乘風。
影片講述了1942年從馬乘風的通訊電報中得知,騎兵團因叛徒投敵,陷入了位置暴露的危險當中。為了掩護冀中區機關并且安全轉移留在村子裡的老幼婦孺,騎兵團以一敵百,在懸殊的火力下拼死沖殺、牽制敵人的進攻,硬是以傳統的騎兵戰術生生撕開了一道缺口。

影片幕後花絮透露,吳京首次挑戰氣勢磅礴的馬戰戲,通過研究大量史料,1:1開辟戰壕、搭建戰場,動用了兩百多匹戰馬。
演員們也是真刀實槍上陣,還原了抗戰時期蕩氣回腸的騎兵作戰場面,這也将觀衆們對這部影片的期待拉到了最高。
吳磊拍馬戲時槍炸膛導緻臉部受傷
今晚(26日),《我和我的父輩》在北京舉行特别觀影活動,《乘風》片段播完後,有觀衆對片中“戰士用步槍擊落飛機”的片段提出了疑問。
對此,吳京坦言其實早在影片釋出預告片時,這個鏡頭就受到了“抗日神劇”質疑,但自己和團隊對“用槍打飛機”的戰争曆史專門進行了求證,并且觀看了許多曆史影像資料,影片中展現的正是改編自真實曆史,包括騎兵團站在馬上、讓戰馬卧倒、戰場的布置等等,都努力和史料記載一緻。
吳京說,“其實拍這段的時候我們很忐忑,壓力很大,擔心會不會像‘神劇’,但是我們搜集了所有的資料。在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用輕武器打下了敵軍14架飛機,這個戰術叫‘攔阻射擊’,是為了讓飛機偏離它的轟炸目标,不讓它投彈。”
吳京認為應該把這項戰術在電影中表現出來,因為這展現了戰士們的智慧,滿載着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當年我們用輕武器竟然能打下14架飛機來,中國人的智慧全在裡面,是以我就大膽地往前邁了一步,也不知道能成不成,但我覺得隻要表現出我們八路軍的智慧和勇氣,至于其他人信不信,就交給觀衆評判。”
随便一查,還真有不少“機槍打飛機”的相關資料:
1940年2月,抗日英雄白乙化一面指令戰士對空射擊,一面從警衛員手中要過一支三八步槍,單腿跪地,瞄準飛機連開數槍,子彈擊中日軍戰鬥機駕駛員,飛機搖搖晃晃撞在山上。
再說1938年8月,日軍拿下廣濟(今湖北安陸)後,直撲扼守武漢的最後一道要塞田家鎮。第2軍主力師師長鄭作民寫下遺書、率部出征,在田家鎮外圍的松山口迎擊敵人,一萬七千多名抗日英雄血灑疆場,也創造出了機槍打飛機的奇迹。
還有1932年1月,日軍嘉村旅團親自指揮3縣聯防隊,在數架飛機的掩護下,将駐紮在闾山東麓一帶的趙大中指揮的第二十五路義勇軍包圍。敵人每天派出飛機,對義勇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當一架敵機在俯沖投彈的瞬間,士兵韓榮久不顧危險,用步槍擊中一架日寇飛機。而這也在日本出版的《滿洲大事變日志》中得到證明:1932年1月24日,“我戰鬥機在大虎山附近墜毀,花澤大尉,田中曹長戰死。”
……
是以對于吳京的說法,很多網友予以支援,認同中國不乏電視劇都不敢編的“開挂”英雄們,經過求證,這些英勇的傳奇故事就應該搬上大熒幕。
交流環節,有觀衆問及吳京拍攝戰争題材有什麼阻礙,吳京灑脫地表示:沒什麼阻礙,“淌”過去就過去了。并坦露每一次執導電影都是一個考試,“我相信不久的将來會看到我不一樣的戰争電影”。
同時他也透露,騎兵題材可能還會有長篇作品。吳京表示,自己為電影原本準備了一長一短兩個騎兵題材的故事,這一次受篇幅限制是以隻拍攝了短篇,期待以後可以為觀衆們帶來長篇作品。
有意思的是,就在吳京展望未來要拍攝的軍事題材電影時,沒想到被台下觀衆催更“期待您的《戰狼3》”,吳京一臉“躲不過”,笑道:“我記住你了!”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由吳京、章子怡、徐峥、沈騰四人聯合執導。和前兩部類似,《我和我的父輩》同樣選取了幾個主題來串聯全片,該片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曆史坐标,通過“家與國”的視角描寫幾代父輩的奮鬥經曆,講述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和精神傳承,再現中國人努力拼搏的時代記憶,影片将于10月1日“國慶檔”上映。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