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5日開幕的“容庚與東莞”系列大型專題展覽中,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東莞可園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策劃和籌備的“吉金墨韻——容庚先生舊藏銅器全形拓片展”因學術含量較高而顯得格外亮眼。

王雪濤在彜器全形拓上補畫。
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介紹,容庚先生為深入研究古文字和青銅器,特别重視金石拓片的研究與收藏。1998年,容庚先生親屬将近千張(冊)金石拓片捐贈給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其中以各式形象逼真的全形拓最具特色,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全形拓是以墨拓和繪畫相結合的手法,在紙面上表現器物立體形狀的一種特殊傳拓技法。它産生于金石學興起的清代嘉道年間。容庚先生舊藏全形拓片,多拓制于晚清至民國,以商周至漢代的青銅器為主要傳拓對象,其中既有自藏器物的拓片,也有通過購買、交換和受贈等方式獲得的藏品,拓工精良、品類豐富,其中不乏陳介祺、周希丁、王秀仁等名家佳作。
這次展覽,策展方從容庚先生珍藏的近千幅金石拓片中精選其中60餘件全形拓作品,分類釋讀拓片器物、題跋、印鑒背後的曆史資訊,觀衆從中既能領略中國傳統傳拓技藝的藝術魅力,又能感受到容庚先生的學術交遊、鑒藏逸事、學人風範和愛國情操。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研究員林銳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作為青銅器和金文研究的一代大家,容庚一直注重青銅器及其拓片的收藏和研究。他在名著《商周彜器通考》一書中,辟有《拓墨》一章,專門論述傳拓的曆史、技法、工具、材料等,足見其對銅器拓片的重視。銅器拓片也是以成為頌齋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拓片不但是研究青銅器及古文字的重要資料,也是書法學習的至佳範本,更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我們從中可以見到頌齋舊藏的銅器之一斑,如最早入藏的“昜兒鼎”等。而作為一代學術大家的藏品,自然少不了容先生本人及其衆多學界友朋的題跋,而這些題跋往往比拓片本身更精彩。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頌齋自珍”,主要是容庚先生經手過的銅器的拓片;第二部分“名家秘藏”,主要是陳介祺,周希丁、端方等著名金石藏家收藏過的器物的拓片。第三部分“珠聯璧合”,主要是民國期間王雪濤、羅複堪、汪吉麟等名家在全形拓上補繪的畫作。據林銳先生介紹,全形拓出現之後,受傳統繪畫中的博古、清供等題材的影響,在晚清至民國期間,流行在全形拓片上補畫折枝花果等,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容庚先生曾經說過,“全形拓本之長處,在能依原器之大小,使形狀花紋展現于紙上,加以題識,補以花卉,即為一軸最佳之美術品。”
必看展品
“昜兒鼎”全形拓
據《容庚北平日記》,1928年4月28日,容庚先生陪友人遊北京古玩廠肆,購得此鼎,這也是他本人收藏青銅器之始。此鼎為清代宮廷舊藏,曾著錄在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清宮收藏古代銅器的大型譜錄《西清古鑒》之中。
“丞不敗利厚世杯”全形拓
從唐蘭和商承祚二先生的題跋可知,1930年,容庚先生于北京琉璃廠購得此杯的一半,次年又以高價購得另一半,雖然器物仍有殘缺,但銘文已然完整:“丞不敗利厚世”。顧廷龍先生的題跋引經據典指出“厚”通“後”,認為六字銘文是吉祥語。而魏建功先生的題跋最具學術價值,他指出前人稱該物為“羽觞”不夠準确,應該稱之為“杯”,銘文中的“丞”字意取雙關,一通“承”,表達盛承之功用,二取長作丞意,六字銘文為吉祥語。補記又稱,在一銅鏡背面發現與之意思全同的銘文“長宜宮壽萬年”。
“成周戈”全形拓
題跋比拓片本身更有故事。從題跋可見,當時幾位金石學大家對“成周”戈的銘文持不同意見,唐蘭先生認為是“成田”,容庚先生跟董作賓先生認為是“成周”,商承祚先生則說不敢确定。
“毛公鼎”全形拓(初拓)
陳介祺拓。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記載翔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清道光末年,毛公鼎在陝西省岐山縣被發現,第一位主人是陳介祺。陳氏把鼎内的銘文精拓出來,供給一班專門研究古史、金石文字的學者參考。王國維《毛公鼎跋》曰:此鼎器小而字多,故拓墨不易,餘見秦中舊拓與端氏所拓此鼎皆不佳,惟陳氏拓最精。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鐘永紅 陳悅
圖檔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