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屬之聲》:當世界離你的耳朵遠去

作者:王琦 785

柳莺/文

在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上,《金屬之聲》驚喜出現。這部首映于多倫多電影節的處女劇情長片在問世之時就收獲了不少好評,但被網飛購買,并正式與大熱影片《曼克》等一起角逐小金人,還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導演達裡爾斯·馬德爾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青年導演,作為70後生人,他已有較為豐富的從業經曆,之前擔任編劇的《松林外》和指導的紀錄片《掠奪》都一步步穩紮穩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及至《金屬之聲》,他首次嘗試虛構類影片的導演工作,給影片設定了“搖滾樂手失聰”這樣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話題,足見其野心。

《金屬之聲》:當世界離你的耳朵遠去

《金屬之聲》是一部兼具作者表達與商業性的影片,不得不說導演在兩方面的平衡上展示了自己的功力。故事圍繞鼓手魯本的生活展開,他與女友組成樂隊,橫跨美國進行巡演。舞台上的他們是狂烈的年輕人,用汗水和音樂盡情表達着自己。然而,不幸卻降落在魯本的身上。某一次演出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聽力出現了障礙。身體疾病的到來令人措手不及,以音樂為生的魯本失聰了。影片捕捉着一個正常人身體功能迅速退化時的無助和絕望,配合以出色的聲音設計,還原聽力障礙者對外界聲音的感覺,帶給觀衆一種奇特的身臨其境感。影片常常“迫使”觀衆站在魯本的角度,模糊音源、降低分貝,讓觀衆也好像失聰般無法辨識影片中的聲音和對白,制造出強烈的沉浸感。

魯本的治愈過程是影片關注的重點,在一處為聽障人士設立的專門社群中,他開始了接受疾病的漫長過程。魯本在影片中被塑造為不善言辭的樂手,性格大大咧咧,在很多情況下他甚至無法組織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失去聽覺讓他變得狂躁,但人工耳蝸作為終極解決方式,也不斷給他提供着希望。康複機構給魯本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審視自己的生活,與聾啞學校的兒童的接觸,也讓他更加平靜下來。影片中段,節奏明顯地舒緩,記錄着他與自己和解的過程。經曆了手術的魯本,在人工耳蝸的幫助下,可以重新與周遭對話,但外界音源通過人工耳蝸呈現出來的聲音,也并非十足清晰可感,而是帶有沙沙聲,好似受到幹擾的無線電波,影片标題中的“金屬”,也同樣指代助聽器這個金屬小物件給主人公帶來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一開始魯本與女友露易絲一同在舞台上甜蜜示人,但兩人的情感并未走向狗血。出身于富有人家的她,雖然願意為愛情踏上流浪的路途,但在面對男友生活危機的時候,也借此機會認清了自己未來的道路,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留魯本在社群中恢複,自己選擇離開。影片中段,露易絲完全消失,但卻在銀幕外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弧光。導演對她的刻畫是試圖在迷失中尋找自我的女性,而她與魯本的關系構成了動人的陪伴,而并非“為了你我願意搭上性命”的無止境付出。如此真實的處理,讓兩人的互動顯得更為有機,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困境降臨時碰撞出的火花,也格外動人。

魯本希望能夠通過人工耳蝸重新找回正常的生活狀态,而有的人則并不認為失聰是一種非正常,他們拒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助聽裝置,接受手語與唇語的交流。《金屬之聲》同時也通過男主角的視角,表達了聽障人群對自身殘疾的不同态度,在這個方面,影片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