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橡樹 | 漫說長津湖戰役

作者:流浪的橡樹
橡樹 | 漫說長津湖戰役

最新:《寒戰:長津湖戰役的戰略得失綜述》

《寒戰:長津湖戰役全景戰事綜述》

最近,我收到很多朋友要求我寫作長津湖戰事的短信。

為此,我抽空認真看了朋友發來的網絡上的絕大部分文章。頓然唏噓、感慨。

夏蟲語冰,其實不是奇迹,網際網路漫山遍野的那些曾經寫情感、寫八卦、寫心情、寫雞湯的寫手們明顯臨時起意,為了蹭一波電影《長津湖》的流量,可以變換着語序,吆喝着口号,寫了長津湖戰役的若幹文章,這才是一種網際網路文化的奇迹。

其實,北韓戰争涉及二戰波茨坦會議,二戰蘇聯與美國分占日本,中國國共戰争等等曆史。想要寫好北韓戰争,實為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長津湖戰役在曆史、軍事等層面,為北韓戰争最具争議的戰役,并非之一,而是為最。

當年,第9兵團十數萬官兵在長津湖戰役期間,以平面步兵,于極寒、饑餓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惡劣環境下,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美軍陸戰1師3個團級戰鬥群,以及陸戰1師背後的美軍第90特遣艦隊,以及美軍陸航、海航、陸戰隊航空兵等近300架戰機對戰。

如此實力懸殊,如此極端氣候,如此後勤不暢,志願軍官兵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犧牲慘重,在所難免。

是以,滿懷保家衛國信念,志願軍搏殺長津湖戰場,要想争取戰役勝利,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1950年12月8日,長津湖戰役臨近尾聲,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江界指揮部,向北京和志司報告了參戰長津湖戰役的27軍等各部減員,及受冰雪災害襲擊,全軍凍、餓傷極廣,且全軍已近斷糧的危險情況。

這是長津湖戰事以來,宋時輪向北京及彭德懷第一次關于戰況的詳細報告。

當時,驚悉第9兵團減員、戰損慘重,全軍斷糧等情況,彭德懷立即緻電第9兵團,要求其撤向較為暖和地帶,在北韓地方引導下,撤退黃草嶺方向就糧。

同時,相繼停止長津湖戰事:

“圍敵一部打援計劃,應即停止進行”。

在長津湖戰役最後的興南港攻擊戰,随着第9兵團主力轉向休整,朝軍的機械化兵團則續上為攻擊主力……

12月9日以後,第9兵團殘部撤退黃草嶺地帶。

這時,他們的敵人,不再是美軍,而是純粹的饑餓、寒冷。

誠然,長津湖戰役期間,志願軍官兵在戰場上是打擊美軍的戰士,但是,他們同樣無法抵抗天災。

因而,作為人類,他們與美軍、長津湖地區的南韓軍民一樣,都是大自然災難面前的災民。

1950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蓋馬高原遭遇百年不遇的酷寒、暴風雪威脅,為此,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等,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多年來,中國、美國和北韓、南韓等,都在回避公開談論長津湖戰役這段曆史。

某個程度上,長津湖戰役最核心的戰役,其實就是中國人、北韓人、美國人及英國人等與大自然的戰役。

作為第二次戰役最主要的戰役之一,長津湖戰役結束之時,志願軍主力在西線戰場全軍前推,鋒芒直逼平壤、漢城。 而地9兵團在東線戰場減員慘重,并沒有實作殲敵數個師的戰役目的。

這個戰果,不會影響我們對志願軍第9兵團官兵的敬重。

畢竟,雖然得到少數、零星的朝軍的坦克、戰機掩護,志願軍是以步兵對抗美軍陸海空軍事集團作戰,同時,又受後勤保障影響,本身重武器留在國内,軍隊缺少冬衣、糧食,如此劣勢,能夠打出這樣的結果,實屬人類戰争史上非常罕見的事情。

如是真的敬重志願軍,就應該尊重這段悲痛、悲壯的曆史。

尤其尊重銘刻在曆史裡,志願軍官兵與冰雪、酷寒等極端氣候搏殺,與美軍陸海空超強軍力搏殺的戰鬥意志。

抛開政治、主義、外交和意識形态等等元素,無疑,志願軍官兵是為保家衛國信念而入朝參戰。

為此,志願軍官兵在長津湖戰役付出極為慘烈、慘痛的犧牲,應該都該是民族仰望的曆史的高點。

不過,這個高點,遠不是喊喊口号,再臨摹電影情節寫寫碎片化、情緒化、激情化等等碎片文章就可以輕松表達。

可惜,最近多日,這類為蹭流量而匆忙寫成的,與曆史相去太遠相關長津湖戰役的文章确實汗牛充棟,看得多了,越看内心不免越感覺到了非常的尴尬。

畢竟,玩情感、弄八卦、塗心情、熬雞湯、刷雞血的許多寫手們縱算靈光一閃,七手八腳喊着響亮的口号,就地起立,趴在網絡,裝出的一副民兵打槍的模樣。其實,他們疏于對曆史的認知,可能對北韓戰争的很多問題,不甚明了。

比如,北韓戰争是怎麼爆發的?是誰和誰幹仗?

他們會認為是因為美國侵略北韓而爆發北韓戰争。同時,這場戰争是中國與美國打仗。

其實不然。

北韓戰争爆發于北韓主動向三八線以南南韓發起的統一戰争。

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是因為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為南韓出頭,于釜山反擊、仁川登陸,重挫朝軍,打過了三八線,并且順勢北上,一路沖向了中朝、蘇朝邊境……

為此,北京斟酌再三,終于決定派出志願軍參戰。

當時,中國幾乎才結束戰争,國内确屬一窮二白,經濟、工業、軍事相距美國太遠。

不過,蘇聯為首的,擁有世界軍工強國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東方陣營,都堅定地站在了中國的身後。

這是二戰結束,鐵幕落下,冷戰拉開的首場熱戰,這是以美國、英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中國為首的東方陣營的正面較量。

當得悉中國派出志願軍參戰,蘇聯即全開西伯利亞鐵路運輸,全力保障北韓戰争。

在大量軍火尚未從歐洲運往亞洲之前,蘇軍在伯力、旅順等地,為志願軍調撥了第一批汽車、油料、炮彈及其他軍火等等物資,用于志願軍入朝參戰,以及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戰役。

如無蘇聯的全力援助,志願軍也不可能短短一月之内,便能完成大兵團集結、機動、出國參戰,并且連續發起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等二次進攻。

顯然,這本該是常識性問題。

但是,現在很多人還在認為北韓戰争純屬我國與美帝單挑,甚至說起蘇聯援助,都認為那是在第四次戰役之後的事情。

如此膚淺、簡單去想象北韓戰争,确屬是沒有知識空白概念與缺乏常識的思維習慣,鬧出夏蟲語冰的曆史冷笑話。

那麼,長津湖在哪?

長津湖戰役前因後果究竟如何?

長津湖戰役的戰役準備和戰役實施,以及戰役影響究竟又該怎麼去看?

近日,我寫作了:

《寒戰:長津湖戰役的戰略得失綜述》

作為一位資深而樸素的民間戰史學人,我自青年至今,間斷而潛心研究北韓戰争及長津湖戰役,已經不下30年。

往年以來,我每每得到更新的資料、素材,都會自認有了新的收獲。

相信就長津湖戰事的推演上,作為專注軍史的流浪的橡樹,我自然有一些與其他朋友差別的見解。

這段曆史,可以寫成故事,可以寫成劇本,也可以寫成軍事論文,更可以寫成抒情散文。

總之,這段曆史無論站在左、或者右的角度,畢竟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過去,本該是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和應該尊重的曆史。

鑒于之前寫作被删除較多,以及補充更多資料,在此,我将酌情就軍事、戰役的視角,全景寫作長津湖戰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