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作者:大聰看電影

曹保平導演的特點,是善于捕捉小人物在複雜的故事背景中,做出的掙紮扭曲的心路曆程。

《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如是。

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了五年,終于見于天日。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國内青春題材近幾年已經流入各種類型電影,但一提到經典青春影片,我隻想起當年的陽光很刺眼,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其他的青春影片品質參差不齊,基本上總差一口氣去擊中觀衆要害。

而《狗十三》的到來,未映先火,被大家捧為十年來最好國産青春片。

為什麼!

因為《狗十三》給予了每一位國内觀衆青春一面鏡子,從這鏡子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成長影子。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些影片中的台詞,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言語。

這些看似愛之深的父母用語,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殘忍的青春蛻變。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原先《狗十三》叫《狗13》,用意已經十分明顯了,除了李玩13歲的意思,13像英文字母B,罵人諷刺深藏不漏。

故事從一位13歲家庭離異的少女李玩說起,她主要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這種小孩跟着老人一起生活長大的家庭結構,我猜在國内的比例,沒有過半也有四成吧。

本來孩子在青春期和父母就有代溝,那孩子和老人之間,不在同一頻道的語境更為嚴重,李玩和她爺爺奶奶之間就存在這樣的狀況。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生,李玩也一直蒙在鼓裡,繼續着她繁忙的學業和單調的生活。

當李玩頭上長出青春痘時,暗示着她的叛逆期到來,但“叛逆期”不就是大人眼裡創造的詞嗎,我搜了一下“叛逆期”的注解: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是以産生,進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确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大家看到了嗎,官宣對叛逆期的解釋,是一種反常心理,也就是反正常,反大人們指定的世俗規矩,人情世故。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狗十三》就是從這個作為切入點,讓觀衆去探讨到底孩子在青春期,要如何學會接受社會的人情世故,世俗套路,還有大人的墨守成規。

影片中,李玩的“青春叛逆”,成了影片的各種沖突點。

比如開始李玩在猶豫選實體還是天文興趣班時,結果卻被父親和老師逼着選了英語。

光這一開頭的沖突,現實中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是否也有一樣的經曆,以至于現在我們扪心自問,自己的愛好是什麼,長大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簡單而複雜的問題,或許在小時候父母為我們選擇興趣愛好班時,已經扼殺在搖籃裡了。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選興趣班對于影片來說隻是開胃菜,大人為了想找個好時機告訴李玩有個弟弟,父親先買一條狗讨好她,但卻沒人知道李玩對狗不感興趣。

好不容易李玩和狗形影不離時,爺爺把狗弄丢後,大人以他們的方式,要李玩“拿得起放得下”,忘掉那條狗。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當大人們看到李玩日思夜想時,他們再以認為對的辦法,指鹿為馬給李玩買了一條新的狗,還逼着李玩去承認這就是走失的狗。

至此李玩離家不歸,導緻奶奶去找她迷路失蹤,讓李玩父親最終爆發,一場家暴開始上演。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影片發展到這,曹保平導演其實最聰明的地方,不在于批判和控訴任何一方,而是冷靜的陳述,這是我覺得《狗十三》最高明的地方。

李玩在片中的行為,在我們成年人眼裡,似乎正是片中說的“不懂事”,在看影片的時候,坦白講為人父母的我,看到狗丢後李玩的言行舉止,确實不認同。

但作為觀衆的我,卻能從影片的延伸中看到李玩的成長,一個善良正直青春期的女孩,一點點被大人強制去接受中國式“成人禮”是多麼可悲。

是以影片很好的影射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發了孩子的叛逆,還是孩子的叛逆讓大人不得不動用粗魯的教育方式”。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随着劇情的發展,影片來到最沖突的家暴環節,顯然這一定是不被人提倡的,是一定要杜絕的,打人一定是不對滴!

但是,我不禁要問,為什麼《狗十三》要把這一段拍出來,拍出來的目的是譴責這位明智未開的父親嗎?!

答案當然沒有那麼簡單,李玩父親家暴完以後,變得内疚,慚愧,并向李玩道歉,說出了:“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試問有多少小夥伴,沒有被父母的胖揍過,又有多少小夥伴,在被父母打過後,還能讓父母向你道歉的?!

影片用道歉溫柔的厮殺,來拉扯父母對孩子愛之深恨之切的道德天平,甚至有一句話怎麼說來着:“聽話的孩子是打出來的。”

大人總是以自己覺得對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到家暴那段戲時,不禁讓我想到前段時間被人重提的“網瘾治療所”的楊永信。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那些舉着愛孩子的父母,把孩子們送進楊永信的戒網瘾中心,那些孩子在那被殘忍的使用電擊療法。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在現實中,其實有些愚蠢父母的教育方式,比《狗十三》的更魔幻,更殘忍。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影片裡李玩被打以後,真的聽話了,原來長大懂事并不是漸漸的,而是一夜之間。

李玩開始接受那條不是愛因斯坦的狗,進而也默默選擇接受了同父異母的弟弟。

當李玩去到弟弟的生日宴會時,才猛然發現自己是最後知道有弟弟的人,弟弟被家人簇擁,李玩在背後默默鼓掌,李玩似乎明白懂事的她,并沒有得到家人更多的愛。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當李玩弟弟在家中玩耍時,不慎傷到奶奶,大人并沒有強行讓李玩弟弟道歉。

當李玩弟弟被狗吓到時,李玩父親直接拿拖把對着狗嘴一頓捅。

李玩覺得此時和狗并沒有差別,狗是家中的附屬品,喜歡就賞賜骨頭,讨厭時則拳打腳踢。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然而更殘酷的是,李玩弟弟被狗咬後,大人要把李玩好不容易接受的新狗,扔出家門。

我們平時生活中,不也時常存在這樣沒有商量的家庭抉擇嗎,長輩們有着絕對的選擇權,孩子隻要服從指令就好。

最後影片在慶功宴上,當李玩吃下親戚給的狗肉時,李玩完成了青春期叛逆的蛻變,真正成為了大人們眼中“懂事,聽話,有禮貌”的孩子。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不知從何時起,“孝順,懂事,乖巧”這些詞,成為了綁架孩子自由表達的絆腳石,從影片中慶功宴上的觥籌交錯,回到現實中,我們小時候沒少在親戚面前展示過才藝表演吧。

一直到今天,我回家過年時,依然會有小孩子被逼着要在大人面前來段舞,唱首歌,念首詩,大人們當時也不會主動去問問,小孩子願不願意。

就像影片中的那塊狗肉,成為全部大人們氣氛掃興與否的焦點,根本不去過問李玩為何猶豫。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總結下來,這部電影落地感極強,隻要是中國家庭長大的觀衆,在這部電影中,一定能找到一些自己成長的影子,甚至有些并不在少數的利益重組家庭,更會是看得潸然淚下。

看完《狗十三》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我們到底曾經經曆了多少青春的陣痛。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雖然在沒有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每個家庭教育方式并沒有統一标準,但影片告訴我們的是,孩子在未成年時所有決定,都被大人剝奪和掌控,這樣真的好嗎?

大人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一定又是對的嗎?

如果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早早就變成了老成,世故,社交功夫做足的社會人,真的是我們教育方式,甚至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嗎?!

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

<h1>關注《大聰看電影》,不追求跑量,隻研磨精品</h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