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作者:紀人物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2007年馮小剛執導的軍事大片《集結号》在全國影院上映,一時間好評如潮,橫掃當年無數影視類大獎。主角谷子地為了查清當年軍号是否響起,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引得無數觀衆動容。

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是有一定的真實曆史原型的。影片主人公谷子地的原型之一叫做常孟蘭,1999年央視《東方時空》欄目就播出了介紹其英雄事迹的紀錄片,不知是否是這部紀錄片啟發了《集結号》的編劇。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常孟蘭,河北省石家莊贊皇縣張楞鄉北竹裡村人,出生于貧窮家庭的常孟蘭,從小就比别人懂事的早。

1944年,解放軍同志來到了石家莊一個小村莊裡,他們的革命精神影響到了常孟蘭,他成為了晉察冀軍區的一名戰士,跟随部隊英勇抗戰。

常孟蘭跟随部隊四處征戰,經過多次戰争的洗禮,他終于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戰士。并且他在射擊方面很有天賦,幾乎是一名神槍手。每次面對敵人時,常孟蘭總能沉着冷靜地擊中敵人要害,他也是以屢屢立下功勞,被首長提拔成為了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長。

清風店戰役爆發時,身為機槍連幹部的常孟蘭,因為槍法精準,擊落了一架敵軍戰機。

因為這件事,他不僅得到了聶榮臻元帥的親自祝賀,還被授予了一次特等功。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慶功會議結束後,身為功臣的常孟蘭,并沒有驕傲自滿。第2天他就接受組織的指令,去了石家莊地區,,負責從石家莊東北面突入。

而能否成功突入,關鍵就在雲盤山。

雲盤山位于石家莊的東北面,是此處的唯一制高點,易守難攻。駐守此處的敵軍對雲盤山的防守非常自信,他們放下話說:“打下雲盤山,石門開一半。”

從敵軍的這句叫嚣也能看出來攻下雲盤山的難度,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被部隊交給了常孟蘭。

常孟蘭在跟戰士們商讨後決定:用2000公斤炸藥撬開雲盤山!

他們這個排的戰士,合力運送了2000公斤的炸藥,戰鬥剛剛開始,他就指令一部分戰士先把炸藥點燃,給敵人來一個措手不及,沒想到這個計劃實施的特别完美,炸藥點燃的時候,雲盤山上的敵軍被打的四處逃竄,利用這樣的優勢,我軍發起了進攻,沒有多長時間就拿下了雲盤山,戰鬥勝利的時候,二排的戰士們站在山頂上,興奮的高聲歡呼着。

戰鬥勝利後,常孟蘭獲悉自己是石家莊戰役中第一個在外圍制高點插上紅旗的,證明他們是第一個打穿敵人防線的,這個戰功可謂卓越,甚至驚動了朱總司令,他親自給十旅政委傅崇碧打電話,稱贊八連官兵是“雲盤山上顯英雄”,常孟蘭自然首當其沖。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1948年11月19日,常孟蘭所屬軍團奉命撤軍關外。為了主力能安全撤退,決定派遣一支小分隊在敵軍的必經之路進行阻擊。而這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八連,八連連長何有海又找到自己最信任、最能幹的二排排長——常孟蘭。常孟蘭和五班七個弟兄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常孟蘭默念着連長的交代任務:一定要把敵軍拖到天黑,聽我的号聲,主力安全撤離後我會給你們信号。聽不到号聲不能撤離。

傳達完連長指令後,常孟蘭就指揮七名戰士快速修葺工事。為了聽清楚集結号常孟蘭特意從7人中抽出一名年齡小的戰士離開陣地後撤100多米,潛伏在山上專門聽号聲,大家都知道集結号是他們的命!

不多一會兒,敵人整齊的行軍步伐聲傳來,常孟蘭待他們進入射程,立馬下令發動進攻。随着他右手一揮,無數子彈向毫無防備的敵方陣營射殺過去,被打亂陣腳的國軍沒有選擇繼續前進,而是派遣幾組小股兵力往前試探。

這顯然在常孟蘭的預料中,既能拖延敵人腳步給大部隊留夠充足時間,也能慢慢消耗對方力量。他當機立斷下令猛攻,很快,暫三軍幾股先頭小部隊就被炸得節節後退。

幾分鐘後,敵人發起了第三次沖鋒。這是死戰,敵人不光火力生猛,還派出了幾輛坦克。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看着所剩無幾的彈藥,一名年輕小戰士憂心忡忡地對常孟蘭說:“排長,一直聽不見吹号,估計連裡那邊也打起來了,顧不上我們了,這也到晚上了,大部隊應該轉移了,撤吧!”

常孟蘭回答道:“沒吹響,說明部隊還在撤退,我們一定要順利完成任務。”

“萬一吹響了号角,我們沒聽見呢?”年輕小戰士又說道。

聽到這裡,常孟蘭臉色一沉,嚴肅地對這名小戰士說:“沒有什麼萬一,給我接着打,隻要沒聽到号角聲,誰都不準撤退,這是指令。”

當時副班長劉增福還有老婆孩子,也說要堅持下去,不聽号聲不撤退。

第四輪戰鬥,敵人突然用了一枚燃燒彈,山裡頓時亮如白晝,常孟蘭等人的身影很快便被敵人發現了。随着炮火的嗚咽聲,常孟蘭等人遭受了一波兇猛的炮擊。更不幸的是,有兩名戰士隐蔽不及,當場陣亡。

炮火席卷後,敵人再次沖擊陣地。常孟蘭知道,蹤迹暴露的敵人勢必會加強攻勢,這下他們就算抵擋,也争取不到更多時間了,于是馬上帶領戰士突圍。因為天很黑,打着打着就失散了,常孟蘭一口氣跑了幾十裡山路,終于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脫險後,他去尋找部隊,可那時部隊一天一個地方,又沒有通信工具,根本找不到。常孟蘭曾經去過那七位戰友的老家,卻沒有打聽到一點他們的消息,得到當地政府的結論:下落不明。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作為這七位戰友的排長,也是唯一的曆史見證人,常孟蘭無言以對,痛苦不已。

在此之後,常孟蘭再也不敢面對戰友的家屬。

也就從這時開始,常孟蘭秘密立下三個心願:回老部隊“複命”,給犧牲了的戰友一個說法,搞清楚“集結号”的事。

建國後,常孟蘭進京找到專門收攏戰争中失散人員的部門,他的身份被确認,并被告知部隊已經入朝參戰,讓他回去等消息。

回家後他每天還是在等待着消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他每一年都在尋找。

從此,由于沒人能證明“常孟蘭”的軍人身份,他沒有得到任何補助,常孟蘭過上了湊路費的生活,做工、撿破爛,一直都很貧苦。數年來,家中唯一的電器是一台落滿灰塵的電視機。

一年年過去了,常孟蘭變成了老人,做不了工了。于是,他便執着地去撿破爛籌集路費,待一有消息就上路。

東北、河北、山西等地都有他的足迹,但是他原來所在的部隊就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樣,找了四十年一點消息都沒有。

1984年,他所在的山東聊城一個村莊,有一個陸軍學院的軍事駐訓場,他沒事了就經常會去那裡面幫忙燒鍋爐,幹點雜活,跟年輕的士兵聊聊天。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學院駐訓場的一個副院長“王定慶”少将聽說了他的故事,深感佩服這位老兵的意志。

也幫他到處打聽他的部隊,自己也掏腰包給他的補助,常孟蘭總是拒絕不收,讓他在駐訓場吃頓飯,常孟蘭倒是欣欣然。

1992年,年近七十的常孟蘭聽人說起博物館有這架飛機,于是不顧經濟拮據,專程趕到北京來查證。

當看到這架飛機的時候,他渾濁的雙眼閃爍着别樣的光芒,激動地雙手一直緊緊握着,久久未曾松開。

這架飛機是被他擊落的,他除了懷念過去的峥嵘歲月,還想要從博物館探聽到老部隊的下落。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可惜,常孟蘭沒有從博物館,得任何老部隊的線索,攢錢來一趟北京,隻是讓那架飛機,把他的記憶帶回到幾十年前那場慘烈的戰鬥。

王定慶就根據常孟蘭提供的番号尋找老部隊,沒想到這一找竟然也用了許多年,但是最終才确定了原來常孟蘭原來的部隊早已經變更了番号,是以常孟蘭這麼多年來才會沒找到原部隊,而當年的常孟蘭所在的部隊就駐紮在遼甯的本溪。

1996年,常孟蘭帶着幹糧和水孤身一人來到遼甯的本溪。因為身上的并沒有多餘的錢财,是以老人隻得緊緊地裹了裹身上已經殘破大衣,然後就坐在候車大廳裡休息。

第二天,常孟蘭為了省錢,選擇了步行到達橋頭鎮時,已經臨近天黑了。看着不遠處燈火通明的營房,老人決定連夜趕過去,可是因為連日來的操勞,老人的身體已經支援不下去了,最終倒在營房前三公裡處。

幸而一輛拉物資的車經過,把老人扶進了營地。經過一系列交流,老人被帶進了年輕的團長王永久的辦公室。

當常孟蘭醒來看到團長時,立馬起身、站直、敬禮:

“團長同志,原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常孟蘭,奉命于1948年11月19日帶領五班七名戰士在延慶縣桑園鎮執行狙擊任務,按照上級指令堅持戰鬥到最後。在戰鬥中二名戰士犧牲,其餘人員下落不明……常孟蘭特來向您報告,請首長訓示!”

通過交談,王永久驚訝地發現,這個險些喪命的老人,居然是個曾打下敵軍戰機的特等功臣。他當年的照片,一直挂在部隊的榮譽室供人瞻仰。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王團長很是感動,他握着老人家的手:“您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

常孟蘭紅了眼眶,他哽咽着說:“當年那場戰鬥我們排幾乎都死了,我隻是想給戰友們一個交代,向組織彙報。也算為這次任務劃上了句号。”

完成任務後,常孟蘭再沒有遺憾,當年“集結号”究竟有沒有響已不重要,他帶着自己的軍人證明回到了老家,老人說:能回家看一看“老戰友”,他就知足了。

組織想為老人安排軍人養老院,後來卻被老人拒絕了,他不想給國家添麻煩。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2005年老人因病去世,部隊為他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葬禮,全軍再次響起高亢的“集結号”。

其實早在1999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曾經播放過一部名為《為了那聲軍号》的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位堅守在崗位上,長達四十餘年的英雄戰士常孟蘭,再後來馮小剛便以此為原型拍攝了一部名為《集結号》的戰争電影。

真實谷子地,48年撿破爛找部隊,死後3年老連長現身:就沒有吹号

随着《集結号》的熱播,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常孟蘭的關注。媒體記者才終于聯系到已經80多歲的何有海連長,他為我們揭開了當年的号聲之謎:“根本就沒有吹号,我想讓司号員吹号,但沒有指令我不能那麼做,号聲一響大部隊就暴露了,常孟蘭他們的努力就白費了。”

常孟蘭這一生有始有終,苦尋老部隊48年,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和緻敬。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