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作者:流浪的橡樹

加裡波利半島地形及英軍登陸戰示意圖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全文7200餘字,感謝閱讀、三點一轉】

關注流浪的橡樹,祝好冬安。

登陸作戰,即一方軍隊跨海作戰,實施陸、海軍兩栖攻擊,以奪取對方占據島嶼、海岸等目标,或在島嶼、海岸建立灘頭陣地,為後續作戰創造條件的兩栖作戰。

諸如二戰歐洲戰場的諾曼底戰役、太平洋戰争的硫磺島戰役、北韓戰争的仁川戰役、國共内戰的登步島戰役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登陸作戰。

就軍事角度而言,登陸作戰按作戰規模,可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性登陸作戰;按戰場地理屬性,則可分為海岸登陸作戰和搶島登陸作戰。按戰場區間、作戰距離,又分為近距離登陸作戰和遠距離登陸作戰。

此外,就作戰态勢而言,登陸作戰又分為由艦到岸、由岸到岸和綜合到岸等幾種态勢。

不過,就現代戰争的登陸作戰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盛行、成熟,再到戰後世界各地戰争多次出現登陸作戰,登陸作戰作為一種戰争形式,全程貫穿多軍種、多兵種合同作戰,且因受大自然影響存在極大不确定性,雙方密集投入技術性火器,作戰關系搶奪戰略、戰役、戰術主動權等等因素影響,使得登陸作戰之嚴酷、慘烈,遠超一般的陸戰。

因而,現代戰争的登陸作戰出現以來,就頗為世界軍事強國重視。

今天,為大家講說早期的現代登陸作戰的一場典型戰事,加裡波利戰役。

1914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的法國北部馬恩河戰場,德軍從比利時領土進行大縱深運動穿插作戰,鋒芒直逼法國腹地。

——如此的大縱深運動穿插作戰,實為一戰早期頗為流行戰術。

在35年以後,即在遼沈戰役期間,林彪指揮東野南下包打錦州;淮海戰役期間,劉伯承指揮中原野戰軍奔襲宿縣等戰例,基本作戰原理高度類似。

為此,英法聯軍火速調兵,搶往馬恩河戰場與德軍進行會戰。

德軍未及調整進攻路線,隻得在馬恩河一線與英法聯軍全面交戰。

于是,馬恩河戰場也就成為德軍與英法聯軍的主戰場。

戰至9月11日,英法聯軍力挫德軍攻勢,迫使德軍後撤轉入防守态勢。

當時,英法聯軍與德軍在馬恩河戰役共計投入150萬大軍,經此一戰,雙方物資消耗極大,其中,法國、德國的軍隊傷亡更是超過20萬人。

戰事空前血腥,一時震驚世界。

因而,大戰之後,雙方元氣大傷,無法再次發起攻勢,都是被迫轉入了防禦态勢。

西線戰場繼續陷入沉悶、僵持、呆滞的“血肉磨坊”作戰消耗的局面。

為此,在協約國方面,法國方面鑒于法軍在馬恩河戰役損失尤其慘重,又被德軍重兵壓境逼壓,因而提出以協約國主力進行“外圍戰略”,開辟新的戰場,解困馬恩河戰場。

同時,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結束,奧斯曼帝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策應德國,加緊南線攻勢。

如此态勢,使得處在德軍、奧斯曼戰略夾擊态勢的沙俄頗感吃力。

此外,再加上一戰爆發,德國曾将兩艘無法撤出地中海的新式戰艦贈與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海軍力量增強,得以封鎖黑海航道,截斷了西歐援助沙俄的通道。

這也使得少有不凍港的沙俄海運在進入冬季之後,急速萎縮到戰前的百分之五的地步。

雪上加霜,使得沙俄軍事、經濟、民生等方面物資難以為繼,國力軍力下滑,極度不利協約國繼續戰争。

于是,協約國幫助沙俄脫困,刻不容緩。

作為協約國的老大,英國既面對法國、沙俄請求開辟南線戰場的壓力,同時,陳兵西線的慘烈消耗,也使英國國内輿論、民聲對英軍戰略大為不滿。是以,盡快開辟新的戰場也就成為英國軍政頂層的必然決策。

可是,新的戰場,選在哪裡?

英國陸軍和協約國陸軍方面,有兩個選擇。

其一,在波羅的海沿岸選址登陸,照搬德軍戰法,長途運動穿插,直擊德國後背。

其二,選擇在希臘薩洛尼卡港登陸,外交武力同時施壓希臘,進擊塞爾維亞地區,切斷奧斯曼帝國與德國、奧匈帝國的戰略聯系。

此外,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異峰突起,提出了第三套作戰方案:

以強大的英國皇家艦隊為核心,集中協約國陸海軍,在南線開辟新戰場,占領黑海以南門戶達達尼爾海峽。

進而,英法聯軍的陸、海軍繼續攻擊、控制黑海海峽,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釜底抽薪,重拳打掉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就此實作逼降奧斯曼帝國、戰略包圍德國、完成對沙俄盟友的援助等等戰略目的。

這一年,曆史課本上那位冰雪聰明、氣宇軒昂的丘吉爾剛滿40歲,血氣方剛,身居高位,滿腔熱血,鬥志昂揚。

他提出以海軍為主,陸軍配合,長途奔襲加裡波利,一舉打掉奧匈帝國的作戰方案,從理論與戰略方面去看,确實有着較大的價值。

不過,鑒于當時的通訊狀況、氣候與其他自然狀況,以及世界陸、海軍尚未有大型聯合作戰經驗,英法聯軍陸海軍也無相應演習、訓練等等情況,這一作戰計劃承載丘吉爾飽滿的個人情緒,确實有着極大的不确定性。

于是,經過一番激烈讨論,極富口才的丘吉爾争取到英法軍界高層的普遍支援,旨在争奪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和釜底抽薪奧斯曼帝國的加裡波利戰役,就此提上日程。

對于德國、奧斯曼帝國等同盟國而言,達達尼爾海峽同樣重要。尤其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方面更是認為,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得失,将直接關系、決定一戰走勢。

就此,當時控制奧斯曼帝國軍政實權的三帕夏,恩維爾帕夏、傑馬勒帕夏、塔拉特帕夏等三人,即邀請德國軍事顧問奧托·贊德爾斯輔佐奧軍陸海軍,以陸軍第5集團軍近9萬兵力,在加裡波利半島及達達尼爾海峽布防,依托半島複雜地形建構體系化防禦工事,嚴陣以待協約國可能發起的攻勢。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加裡波利戰役第一階段戰事示意圖。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聯軍果然出現在加裡波利半島外海。

不過,在這個由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上将負責指揮,有着62艘戰艦的英法聯軍艦隊裡,卻沒有配備陸軍協同作戰。

丘吉爾和英國皇家海軍高層都希望以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發起進攻,奪得加裡波利戰役的勝利。

英國海軍陸戰隊最先建立于1664年查理二世時期,是世界上建軍最早的海軍陸戰隊,也是英軍在一戰期間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精銳部隊。

不過,與我們熟悉的現代的美國、中國等海軍陸戰隊不同,英國海軍陸戰隊分為艦隊分遣隊和陸上作戰隊,不僅負責兩栖作戰和陸戰任務,還要負責艦隊所有驅逐艦及其以上級别戰艦的一座主炮和部分副炮的火力操控。

他們既是艦隊的水兵,在兩栖作戰時候又是陸戰主力。

面臨作戰任務既廣泛,又艱巨,因而,英國海軍陸戰隊久經戰争淬煉,确有超越一般軍隊的強大戰力。

不過,如加裡波利戰役這樣的大型兩栖作戰,英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也是第一次遇到。

1915年2月19日,卡登指揮英法聯軍艦隊炮擊達達尼爾海峽沿岸奧斯曼軍隊防禦工事,同時,緩慢、細緻進行掃雷行動。

如此磨磨蹭蹭到了3月3日,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卡登的副司令海軍上将約翰·德·羅貝克,以及法軍方面均對卡登保守作戰極為不滿。

于是,卡登隻得指揮艦隊火力壓制奧斯曼帝國海岸火力,調集英海軍陸戰隊發起登陸作戰。

因為海岸水雷尚未掃清,英法艦隊隻能以遠距離炮火射擊。

此外,再加上大量英國海軍陸戰隊官兵離間登陸,英國皇家艦隊火力減弱,英法聯軍艦隊艦炮無法有效壓制對方岸防火力。

是以,等到英國海軍陸戰隊靠岸登陸,立足未穩,即遭奧斯曼帝國陸軍猛烈反擊,當即傷亡慘重,敗退海上。

如此慘敗,卡登上将惱怒丘吉爾胡亂指揮,丘吉爾則怨恨卡登上将作戰不力,兩人電報互怼,怨天尤人。

最後,丘吉爾憤怒之下,提議内閣罷免了卡登上将職務,而以他親信的海軍上将約翰·德·羅貝克接任了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及英法聯合艦隊司令。

3月3日,卡登上将随英軍傷員一起離開艦隊回國。

羅貝克新官上任,情緒振奮,當即調動艦隊,預備向加裡波利半島的對方要塞發起全面攻勢。

3月16日,英國内閣會議接受陸軍作戰方案,決定以英國本土陸軍總司令、陸軍上将漢密爾頓出任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統帥陸、 海軍進行加裡波利戰役。

就此,英國陸軍部隊奉命從本土出發,進軍加裡波利戰場。

與此同時,丘吉爾為使得海軍搶占頭功,也就急令羅貝克搶先發起新一輪進攻。

3月18日,羅貝克自恃英國皇家艦隊超強火力,指揮艦隊逼近奧斯曼帝國海岸要塞抵近炮擊,一舉打掉其臨外海的主要炮台。

奧斯曼帝國岸防陸軍被英法艦隊強大炮火震懾,四面潰散。

羅貝克大喜之下,急欲建功,指揮英法艦隊16艘戰列艦、巡洋艦沖向達達尼爾海峽,預備擴大戰果。

就此,噩運當頭襲向英法聯軍。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1915年3月18日,被水雷炸毀的無敵号戰列艦。

因為未及清掃水雷,沖進達達尼爾海峽狹窄航道以後,就在英國海軍陸戰隊預備發起登陸作戰之時,英法戰列艦、巡洋艦體型龐大,不及避讓水雷,随着轟隆隆系列巨響,3艘英國戰列艦無敵号、不屈号、海洋号,1艘法國戰列艦布維号等,相繼撞雷、沉船。

登陸作戰被迫中止,英法艦隊進退失據,亂作一團。

同時,因為英法聯軍艦隊猛烈炮襲打掉奧斯曼帝國海岸要塞主要炮台,奧斯曼帝國陸軍也是驚慌失措,四處潰散。

羅貝克當即傻眼,為避免戰列艦再遭損失,他下令艦隊停止進攻,退出達達尼爾海峽。

羅貝克這一決策讓幾乎崩潰的奧斯曼帝國陸軍得到調整、反擊的機會。

其中,在奧托·馮·贊德爾斯的德軍軍事顧問團指揮下,奧斯曼帝國陸軍上校凱末爾率第19師發起反擊,恢複了海岸防線,使得凱末爾得到了“伊斯坦布爾救星”美譽。

——這位凱末爾,便是憑借加裡波利戰役戰功,崛起成為與早期蘇聯領袖齊名的,對遠東革命影響極大的土耳其之父。

至此,羅貝克隻得指揮艦隊退卻,加裡波利戰役第一階段攻勢結束。

英法聯合艦隊在達達尼爾海峽首戰失敗,使得信奉英法聯合艦隊戰無不勝的協約國、丘吉爾尤其深感發起加裡波利戰役,如無陸軍聯合作戰,斷難赢得勝利。

為此,邱吉爾緻電羅貝克,要求海軍配合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漢密爾頓指揮。

就此,協約國方面調整戰略,決定以陸軍為主要攻擊力量,搶在達達尼爾海峽西岸加裡波利半島登陸,從陸上奪取奧斯曼帝國陸軍守衛的海峽要塞,繼而陸海配合作戰,奪得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

1915年4月25日,拂曉,在漢密爾頓指揮下,260多艘協約國軍艦、戰船從希臘利姆諾斯島穆茲羅斯港出發,抵近加裡波利半島最南端赫勒角,在戰前標明的五個登陸點發起登陸作戰。

這次作戰,協約國方面集中了英、法陸軍之外,還有由澳洲和紐西蘭軍隊組成的“澳紐軍團”,印度軍團,俄軍等,總兵力近8萬人。

登陸之初,協約國軍因為突發發起登陸作戰,多點出擊,奧軍不及預備,被動應對,使得協約國陸軍輕松完成登陸。

但是,由于英法聯軍為首次實施大規模兩栖登陸作戰,海軍方面既有明确的兩栖登陸作戰計劃,卻沒有及時傳遞陸軍,以至于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漢密爾頓本人匆忙趕到戰場,也不知後續作戰作戰計劃。

就此,登陸協約國軍未及順勢進攻縱深,也沒有建構灘頭陣地,戰機因而耽誤了寶貴的2日時間。

4月27日,随着奧斯曼帝國陸軍第5集團軍居高臨下向低窪赫勒角發起反擊。

當時,協約國軍兵力、火力不及對手,英法聯合艦隊又被水雷逼迫不敢靠近,因而陷入被動作戰,傷亡極大。

尤其協約國的澳紐軍團,他們缺少作戰經驗,裝備落後,更沒有任何登陸作 戰概念、訓練。

因而,澳紐軍團登船之時,完全沒有明确作戰計劃,全軍既無攜帶火炮等重火力武器,也無攜帶塹壕修築器械、醫藥等物資。遇到激戰,傷亡慘重,可想而知。

——現在,澳洲和紐西蘭兩國将4月25日澳紐軍團登陸日,定為澳紐軍團日,以紀念加裡波利之戰陣亡的軍團将士。

如此數日鏖戰,雙方血肉絞殺,遺屍遍野,不及收拾戰場之間,風景秀麗的加裡波利半島氣候回升,春暖花開。

于是,瘧疾、痢疾,流行戰場。

疫情襲擊,雙方僵持加裡波利半島南端赫勒角,将士頓成災民,雙方非戰鬥死亡人數急遽上升。

就此,協約國方面就加裡波利戰役出現空前争執。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加裡波利戰役後期,奧斯曼帝國第5集團軍在加裡波利半島的布防圖。

法國、沙俄和英國海軍方面堅持進攻,英國陸軍、澳洲和紐西蘭方面則提議撤軍。這時,作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漢密爾頓堅持反對撤兵。

最終,漢密爾頓得到丘吉爾支援,等來了1個師的援軍,并且在1915年8月6日,集中4個師的兵力在加裡波利半島腰部的蘇弗拉灣登陸,再次向奧斯曼帝國陸軍防線發起攻勢。

自半島蜂腰登陸,截斷對手補給線,這是多年以後麥克阿瑟實施仁川登陸的提前版本。

不過,協約國軍戰力并沒有絕對優勢,同時,整個協約國軍登陸作戰缺乏有效通訊,戰場組織指揮效率低下,使得登陸戰發起以後,各部各自混戰,登陸戰則變成了一場毫無頭緒的亂戰。

這時,在加裡波利半島,奧斯曼帝國陸軍已經搶在半島有利地勢,修築了體系化的工事,裝備了德國優先供應的火炮。

協約國登陸部隊既無統一指揮,各自發起進攻,陸軍缺乏重火力支援,又得不到外海遊弋的強大的英法聯合艦隊火力援助,于是,協約國軍登陸部隊隻好依靠步兵沖鋒決戰,使得加裡波利半島戰場鮮血淋漓地變成了馬恩河戰場翻版。

僅在8月6、7、8日三天,協約國方面屢次進攻失敗,陣亡官兵即超萬人。

此後,戰事持續到10月,協約國方面相繼投入戰場近50萬大軍,傷亡近半,尤其英軍先後投入陸海軍41萬人,傷亡超過20萬人。法軍陸海軍這傷亡近5萬人。

在奧斯曼帝國方面,大約先後投入戰場兵力超過50萬人,戰場死亡同樣在25萬人以上。

字面上看去,交戰雙方傷亡數字接近。

但是,就戰役價值而言,奧斯曼帝國軍隊擋住了協約國軍攻勢,成功守住了加裡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

而協約國軍一方,則傷亡慘重,騎虎難下,無法實作戰役目标。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添加關注流浪的橡樹,更多精彩與友分享)

兩軍就此相持,加裡波利戰役也就在疫情、戰事交錯間,苦耗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血肉磨坊之一。

這場戰役持續數十日間,雙方激烈對戰,大量戰場遺屍無法收拾,天氣炎熱,疫情加劇,作戰雙方深陷疫情災區,傷病、傷亡無以計數,官兵更是痛苦不堪。

就此,英國内閣會議鑒于加裡波利戰場諸多不利,雖然不承認加裡波利戰役已經失敗,但是,會議還是決定終止加裡波利戰役。

1915年10月14日,英國方面否決丘吉爾、漢密爾頓堅持加裡波利戰場提議,撤銷漢密爾頓職務,以查爾斯·門羅中将為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指揮協約國軍陸海軍自加裡波利半島地區全面辭退。

就此,查爾斯·門羅中将奉命組建了一個包括陸軍、海軍将領的司令部,開始制定撤退計劃,并且于1916年1月9日,全部、順利地将協約國陸海軍撤出加裡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

門羅及英軍實施的這次撤退,被公認為現代戰争史上首次的、經典的、成功的兩栖撤退。

這次協約國軍的兩栖撤退,即為之後24年,英法聯軍在1940年5月25日再度實施敦刻爾克兩栖撤退的預演。

同樣,也為北韓戰争期間的興南大撤退的預演。

就此,加裡波利戰役落下帷幕。

橡樹 | 教材戰例:為何說加裡波利戰役為現代戰史裡重要戰事?

1916年1月7日赫勒角海灘,正在撤退的協約國軍。

加裡波利戰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歐洲戰場的大戰,平常少為人知,但是對軍迷而言,加裡波利戰役确為戰争史上一次具有書簽性質的戰事。

回望曆史,不難發現,英法聯軍及協約國軍尋隙同盟國薄弱環節,向奧斯曼帝國發起加裡波利戰役,從最初以英法聯合艦隊為主的單獨兩栖登陸作戰,到協約國軍陸、海軍協同的兩栖登陸作戰,再到協約國陸、海軍兩栖撤退,由于英軍及協約國在絕對戰力、作戰計劃、物資準備、陸海軍協調、兩栖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等等方面均有極大的失誤、欠缺,确屬一次戰略無效的作戰。

不過,作為現代戰史上的首例現代登陸戰,加裡波利戰役涉及的多軍種、多兵種協同作戰、後勤保障、通訊、氣象及疫情等問題,以及兩栖登陸作戰涉及的諸多戰術戰略問題,确屬近代化軍隊向現代化軍隊演化的門檻問題。

事實上,作為現代戰史的教科書級戰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裡波利戰役即為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專注研究。

此後,在中國抗日戰争、太平洋戰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于二戰以後的北韓戰争、越南戰争,諸多兩栖登陸作戰,幾乎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有着國力優勢、戰力優勢一方,實施戰略決勝對方的殺手锏。

時值周末,暢說戰史,卻不禁想起加裡波利戰役固然有着丘吉爾、漢密爾頓、卡登、羅貝克、凱末爾、贊德爾斯等人名留史冊。或為偉人,或為戰神,神威無比。然而,戰役畢竟緻使雙方超過50萬普通官兵的傷亡。

這些傷亡官兵,絕大多數來自市井,來自不甘于被固化在社會底層的平民子弟。

他們充滿理想與激情地走向戰場,最終無聲流血、無聲喪命……

然而,時過境遷,加裡波利戰役的數十萬傷亡者卻無丘吉爾等人的待遇,他們不過為成全曆史,而被擠壓在冰冷、黑暗的書冊裡,一個枯燥、單調數字而已。

看史如此,不由心裡悲涼。

于是,黯然收筆。

謹祝諸君冬安、順心。

2021年冬,橡樹,書于廣都銘賢堂。

~~寫作辛苦,公關注流浪的橡樹,望友三點一轉,支援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