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數中國古代的亂世,三國可以說是一個跳不過的精彩亂世,有着枭雄曹操,更有着忠義的關羽,在這段亂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販夫走卒都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可謂是英雄典故數不勝數,即使千百年過後,亦是大江東去淘不盡。
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吳大帝孫權,可以說是别樹一幟的人物。這位吳大帝孫權,基本上在他身上見不到多少英雄氣概,更多是腹黑深沉的一面。
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關于孫權的一個曆史,那便是孫權稱帝以後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号始祖,卻隻是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孫策之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要知道孫策可是孫吳政權重要的奠基者,沒有當年他東渡長江拿下江東六郡之地,孫權日後能不能建立孫吳政權并且稱帝都是一個未知數。
孫權這麼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有些看不下去,是以在史書中這樣寫道:“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有時候薄情也是一種保護
平心而論,孫權這樣對待哥哥孫策及其後人的确有些薄情寡義。但孫權就是這麼一個人,不隻是對哥哥薄情,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面兒子之間奪嫡,是直接賜死了兒子孫霸。
而換個角度來看孫權這樣做,其實也是在保護哥哥的後代,因為如果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等于是孫策的後代也擁有皇位繼承權,那麼孫策後人卷入奪嫡之争的話,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孫策之子孫紹初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其實也可以側面證明孫權是有意無意的在保護孫紹,因為孫吳以“吳”為國号,孫紹被封為吳侯,肯定敏感,是以孫權後來改封其為上虞侯。
無論孫權改封其為上虞侯,是抱着什麼想法,哪怕是意思你的身份與帝位無緣,不能封為吳侯。但也确定孫策一脈不能繼承皇位,徹底劃清界限,其實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不過以曆史來看,孫策一脈其實也很倒黴,到了孫子孫奉時,因謠言被卷入皇位之争中,孫奉被吳末帝孫皓所殺。
二、孫策是奠基者不假,但孫權并非坐享其成
孫吳政權有兩大奠基者,一是孫權父親孫堅。二是孫權哥哥孫策。
這其中孫策的奠基功勞最大,因為是他選擇的東渡長江發展的,并且打下了江東六郡之地。
是以很多人認為孫權能建立孫吳政權,隻不過是坐享其成,比之曹操和劉備差遠了。其實這個看法是大錯特錯了,太過小看了孫權。
我們看看當時的局面就知道了,在公元200年孫策死時,看似留下了一片大好基業,但其實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當時廬江郡已經脫離孫氏治下,隻剩下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
而江東大族也是蠢蠢欲動,因為孫策統治期間,對于當地世家大族主要采取的殺伐打壓而非拉攏。史書記載孫策是“轉鬥千裡,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
正因為當時局勢岌岌可危,是以孫策并沒有立幼子為接班人,而是在四個弟弟中,選擇了能力最強的孫權。并且意味深長的對孫權交代道:“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意思是你不要像我一樣喜歡以武力解決問題,不要再與世家大族為仇了,要穩固統治,先解決内部問題。
而孫權接班以後,不隻是不動聲色的處理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局面,使孫氏的統治在江東并沒有被颠覆。并且在二十年的時間中,在江東六郡基礎上,将地盤擴張到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州,總計二十餘郡。
是以說孫權并非隻是繼承父兄基業的二世祖,并非隻是守成,開疆拓土的功勞其實很大的。
是以以此來看,孫策隻是草創,孫權的功勞其實很大。是以孫權開國以後,按照傳統追封父親孫堅為皇帝,不是因為孫堅有什麼奠基功勞,更多是因為孫堅是他父親這個定位。
而追封哥哥孫策方面,雖然孫策功勞不小,但他隻是草創,将孫氏真正發揚光大的是孫權,是以追封他為皇帝,實在名不正言不順,是以就沒有追封其為皇帝。
三、宗廟制度上不符合
雖然孫權的權力直接來源于哥哥孫策,但追封問題上,如果他追封哥哥為皇帝,就有一個很大問題。
古代的宗廟祭祀實行昭穆制度,廟制規定,天子也就是立七廟。一般是始祖在宗廟正中,而後世子孫分别對立的排在左右兩列,也就是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以此排下去。
如果孫權真的追封哥哥為皇帝,等于宗廟中多了一個平輩,打亂了昭穆次序,實在是不合禮制。
雖然這個制度問題并非主要原因,但肯定是孫權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面,而且也是他沒法完美解決的問題。
是以最後總結一下說,孫權之是以沒有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大緻就是以上三個原因。雖然孫權多少有些薄情,但并非是忘恩負義之人。而且孫權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并非是坐享其成的二世祖,人家也是一個開疆拓土的有為之君。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曆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曆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