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末年,陝西遭受了幾十年難遇的災荒,連年的幹旱和蝗災讓這裡的糧食産量急劇下降,受災的農民們因災荒而家破人亡,一時間陝西全境餓殍遍野,災民們為了不被餓死甚至易子而食!
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讓陝西的農民逐漸對朝廷失去了信心,朝廷在災荒之年仍不減免賦稅的嚴苛政策則讓他們徹底失去了理智。
天啟七年七月陝西關中渭北爆發了第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二起義”,很快陝西境内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明末農民起義的大火也從陝西瞬間燃至全國。

王二起義
在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中,“闖王”李自成的名頭無疑是最大的一個,他推翻了大明王朝建立的大順政權,這樣的“履曆”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是在當時還有一個人的實力與李自成奇虎相當。這個人就是建立“大西”政權的“八大王”張獻忠。
李自成
崇祯十六年,張獻忠率領大西軍占領了湖南全境和江西的一部分土地,緊接着便在這裡建立了政權,按理說依靠中原的富庶張獻忠隻需在這裡稍加經營便能擁有與李自成争奪天下的實力。
可是就在建立“大西”政權的幾個月後,張獻忠卻放棄了已經站穩腳跟的中原,率領“大西軍”從湖北荊州逆流而上進入尚有明軍駐守的四川。
張獻忠為什麼要在此時放棄中原退而求其次選擇四川呢?
張獻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時局所迫</h1>
張獻忠與李自成都曾是“老闖王”高迎祥的部下,他們二人是高迎祥麾下最得力的“闖将”,曾并肩作戰幫助“老闖王”打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兩人出生入死多年是以交情并不淺。
可是随着高迎祥身死,李自成逐漸成為了人們追捧的新“闖王”。張獻忠自認為能力與戰功不輸李自成,李自成受到衆人擁戴而自己卻無人問津,這讓張獻忠對李自成一直心懷嫉妒。
是以在高迎祥戰死之後張獻忠索性帶着自己麾下的精兵強将自遠赴湖廣立門戶了。
高迎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時年三月便率領起義大軍攻進了紫禁城、逼死了大明皇帝朱由檢。
此時李自成的勢力達到頂峰,而張獻忠深知李自成接下來的目标毫無疑問将會是自己。如此一來擺在張獻忠面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歸順李自成、要麼和李自成拼個你死我活,很顯然張獻忠選擇了後者。
此時大部分北方地區已經是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張獻忠僅憑湖北、湖南這類平原地帶根本攔不住“大順鐵騎”的鐵蹄,正所謂“三十六計走為上”,張獻忠的當務之急便是選擇下一個“革命根據地”。
朱由檢
原本在李自成剛剛攻破北京城的時,張獻忠曾想要率領大軍進攻南京進而與李自成平分天下,就在張獻忠頭腦發熱想要下此決斷的時候,張獻忠的“狗頭軍師”、“大西王朝的左丞相”汪兆麟向他提出了建議,他說道:
“養精蓄銳,非蜀地莫屬......得到蜀地才能打牢根基,根基牢固了再進行北伐,最後便可平定天下。”
汪兆麟的一席話可謂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張獻忠曾三進蜀地,他對于四川的地勢地貌十分熟悉,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進可劍指中原、退可固守天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不僅如此四川物産極為豐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這裡休養生息無疑是最為穩妥的。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此時的四川守備力量十分薄弱,僅有數萬守軍駐紮在此地。
而他張獻忠手中卻有足足三十萬大軍,十倍于他的兵力,這四川在張獻忠眼裡已是唾手可得之物,想過這些張獻忠便将四川确定為自己的下一站。
崇祯十七年正月,張獻忠帶着他麾下三十萬大軍溯江而上,沿着巴東、巫山、奉節一線進入四川以圖“暫取巴蜀為根本,然後興師平定天下”。
崇祯十七年八月,張獻忠率部攻破成都城,俘獲明軍數萬。時年十一月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國号“大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嗜殺成性,漸失民心</h1>
在古代“破城”便意味着“伏屍百萬、流血千裡”,而張獻忠占領四川之後卻并沒有“大開殺戒”。
早在攻城之前張獻忠便放下狠話:“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是以張獻忠攻破成都後,成都城内的老百姓便陷入了極度的恐慌,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張獻忠并沒有向他們揮出屠刀。
其實不屠城并不是張獻忠有了菩薩心腸,而是他蠱惑人心的一種手段,他在進入成都後下的第一條指令便是“不殺降卒”。張獻忠指令部隊不可以誅殺俘虜,但是要将他們的右手砍下來以做懲戒,史書記載:“賊斷軍士臂三萬七千人”。
張獻忠砍斷俘虜的手臂其目的有三:1、讓這些被俘的明軍用胳膊換性命可以向世人彰顯張獻忠的寬宏大量、氣度不凡;2、砍掉的都是右手,因為砍了右手這些俘虜即便獲得了自由在日後也不可能再拿起武器反抗自己。
3、利用砍手臂來進行威懾,告訴四川百姓,隻要敢違抗我張獻忠就是這般下場。
張獻忠占領四川之後曾下令免除了四川百姓三年的賦稅,并且面向全省招賢納士,舉辦了科舉考試。這些政策讓剛剛經曆過明朝殘忍壓迫的四川百姓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以至于在“大西”政權建立之初,四川的百姓都十分歡迎這位入侵者。
然而好景不長四川人逐漸發現,這位“大西王”其實是一個嗜殺成性的魔頭。張獻忠以“科舉”的名義從四川各縣召來了數萬讀書人,可是他們最後的結局卻都隻有一個——死。
根據一位幸存書生嘉定歐陽直回憶道:“獻忠……調各學生員聽考,到即禁之大慈寺……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牽在南門橋上祈入水中,師生主仆悉付清流,河水盡赤,屍積流阻,十餘日方飄蕩去盡。”
張獻忠不僅對讀書人痛下殺手,連無辜百姓他也要屠戮殆盡。
張獻忠濫殺無辜
公元1645年11月,大西軍在漢中前線連戰連敗,清軍大軍壓境;在南面的川南地區張獻忠部也不好過,川南地區多個鄉鎮失守,南明軍隊勢如破竹。
此時的張獻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恰巧在此時四川境内出現了反對張獻忠的勢頭且越鬧越大,這徹底激怒了生性殘暴的張獻忠。
清軍大軍壓境劇照
時年11月23日,張獻忠以“川人與敵勾結意圖暴動”為由,集結軍隊将成都一城百姓盡數屠殺!在此之後昔日繁華的成都一夜之間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此後好一段時間成都一直都是無人居住的荒城、充滿死寂的“死城”。
張獻忠也因為殺人成性而漸漸失去民心,最後失去了民心的他逼不得已放棄了四川。
張獻忠雕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小結</h1>
順治三年十一月,清軍豪格率領鳌拜、準塔等人進逼到西充,此時對清軍動向毫不知情的張獻忠正好遭遇了鳌拜所部,他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之下親自出營觀察,不料被此時已經投奔清軍的老部下一眼認了出來。
得知站在對面山頭瞭望的人是張獻忠,清軍弓箭手随即便向他射去一箭,這一箭也徹底了解了一代枭雄“大西王”張獻忠的性命。随着張獻忠的身死,大西軍群龍無首進而潰敗,大西朝在四川的統治也随之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