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明天启末年,陕西遭受了几十年难遇的灾荒,连年的干旱和蝗灾让这里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受灾的农民们因灾荒而家破人亡,一时间陕西全境饿殍遍野,灾民们为了不被饿死甚至易子而食!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让陕西的农民逐渐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朝廷在灾荒之年仍不减免赋税的严苛政策则让他们彻底失去了理智。

天启七年七月陕西关中渭北爆发了第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二起义”,很快陕西境内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大火也从陕西瞬间燃至全国。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王二起义

在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中,“闯王”李自成的名头无疑是最大的一个,他推翻了大明王朝建立的大顺政权,这样的“履历”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在当时还有一个人的实力与李自成奇虎相当。这个人就是建立“大西”政权的“八大王”张献忠。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李自成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领大西军占领了湖南全境和江西的一部分土地,紧接着便在这里建立了政权,按理说依靠中原的富庶张献忠只需在这里稍加经营便能拥有与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实力。

可是就在建立“大西”政权的几个月后,张献忠却放弃了已经站稳脚跟的中原,率领“大西军”从湖北荆州逆流而上进入尚有明军驻守的四川。

张献忠为什么要在此时放弃中原退而求其次选择四川呢?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张献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时局所迫</h1>

张献忠与李自成都曾是“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下,他们二人是高迎祥麾下最得力的“闯将”,曾并肩作战帮助“老闯王”打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两人出生入死多年所以交情并不浅。

可是随着高迎祥身死,李自成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捧的新“闯王”。张献忠自认为能力与战功不输李自成,李自成受到众人拥戴而自己却无人问津,这让张献忠对李自成一直心怀嫉妒。

所以在高迎祥战死之后张献忠索性带着自己麾下的精兵强将自远赴湖广立门户了。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高迎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时年三月便率领起义大军攻进了紫禁城、逼死了大明皇帝朱由检。

此时李自成的势力达到顶峰,而张献忠深知李自成接下来的目标毫无疑问将会是自己。如此一来摆在张献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归顺李自成、要么和李自成拼个你死我活,很显然张献忠选择了后者。

此时大部分北方地区已经是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张献忠仅凭湖北、湖南这类平原地带根本拦不住“大顺铁骑”的铁蹄,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张献忠的当务之急便是选择下一个“革命根据地”。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朱由检

原本在李自成刚刚攻破北京城的时,张献忠曾想要率领大军进攻南京进而与李自成平分天下,就在张献忠头脑发热想要下此决断的时候,张献忠的“狗头军师”、“大西王朝的左丞相”汪兆麟向他提出了建议,他说道:

“养精蓄锐,非蜀地莫属......得到蜀地才能打牢根基,根基牢固了再进行北伐,最后便可平定天下。”

汪兆麟的一席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张献忠曾三进蜀地,他对于四川的地势地貌十分熟悉,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剑指中原、退可固守天险。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不仅如此四川物产极为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这里休养生息无疑是最为稳妥的。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的四川守备力量十分薄弱,仅有数万守军驻扎在此地。

而他张献忠手中却有足足三十万大军,十倍于他的兵力,这四川在张献忠眼里已是唾手可得之物,想过这些张献忠便将四川确定为自己的下一站。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崇祯十七年正月,张献忠带着他麾下三十万大军溯江而上,沿着巴东、巫山、奉节一线进入四川以图“暂取巴蜀为根本,然后兴师平定天下”。

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城,俘获明军数万。时年十一月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国号“大西”。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嗜杀成性,渐失民心</h1>

在古代“破城”便意味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张献忠占领四川之后却并没有“大开杀戒”。

早在攻城之前张献忠便放下狠话:“归诚则草木不动,抗拒即老幼不留”,所以张献忠攻破成都后,成都城内的老百姓便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张献忠并没有向他们挥出屠刀。

其实不屠城并不是张献忠有了菩萨心肠,而是他蛊惑人心的一种手段,他在进入成都后下的第一条命令便是“不杀降卒”。张献忠命令部队不可以诛杀俘虏,但是要将他们的右手砍下来以做惩戒,史书记载:“贼断军士臂三万七千人”。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张献忠砍断俘虏的手臂其目的有三:1、让这些被俘的明军用胳膊换性命可以向世人彰显张献忠的宽宏大量、气度不凡;2、砍掉的都是右手,因为砍了右手这些俘虏即便获得了自由在日后也不可能再拿起武器反抗自己。

3、利用砍手臂来进行威慑,告诉四川百姓,只要敢违抗我张献忠就是这般下场。

张献忠占领四川之后曾下令免除了四川百姓三年的赋税,并且面向全省招贤纳士,举办了科举考试。这些政策让刚刚经历过明朝残忍压迫的四川百姓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以至于在“大西”政权建立之初,四川的百姓都十分欢迎这位入侵者。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然而好景不长四川人逐渐发现,这位“大西王”其实是一个嗜杀成性的魔头。张献忠以“科举”的名义从四川各县召来了数万读书人,可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都只有一个——死。

根据一位幸存书生嘉定欧阳直回忆道:“献忠……调各学生员听考,到即禁之大慈寺……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牵在南门桥上祈入水中,师生主仆悉付清流,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方飘荡去尽。”

张献忠不仅对读书人痛下杀手,连无辜百姓他也要屠戮殆尽。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张献忠滥杀无辜

公元1645年11月,大西军在汉中前线连战连败,清军大军压境;在南面的川南地区张献忠部也不好过,川南地区多个乡镇失守,南明军队势如破竹。

此时的张献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恰巧在此时四川境内出现了反对张献忠的势头且越闹越大,这彻底激怒了生性残暴的张献忠。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清军大军压境剧照

时年11月23日,张献忠以“川人与敌勾结意图暴动”为由,集结军队将成都一城百姓尽数屠杀!在此之后昔日繁华的成都一夜之间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此后好一段时间成都一直都是无人居住的荒城、充满死寂的“死城”。

张献忠也因为杀人成性而渐渐失去民心,最后失去了民心的他逼不得已放弃了四川。

张献忠为何选择在四川建国?为何先受欢迎,而后被百姓抛弃?时局所迫嗜杀成性,渐失民心小结

张献忠雕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小结</h1>

顺治三年十一月,清军豪格率领鳌拜、准塔等人进逼到西充,此时对清军动向毫不知情的张献忠正好遭遇了鳌拜所部,他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之下亲自出营观察,不料被此时已经投奔清军的老部下一眼认了出来。

得知站在对面山头瞭望的人是张献忠,清军弓箭手随即便向他射去一箭,这一箭也彻底了解了一代枭雄“大西王”张献忠的性命。随着张献忠的身死,大西军群龙无首进而溃败,大西朝在四川的统治也随之告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