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教授坚称没有"张献忠沉银",岷江发现文物后,他又改了口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四川岷江人声鼎沸,"江口沉银"第3期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毕,"江口沉银"就是四川人民口耳相传的张献忠沉银。这次考古发掘,再次出土1万余件重要文物。可是四川大学有位教授却坚称:即使"江口沉银"遗址打捞出了不少文物,但它并非是百姓当中偶尔相传的张献忠沉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这首民谣于川西平原上相传了近300多年。明末清初时节,张献忠亲率千余艘船只装满金银财宝,准备从成都出发南下。当张献忠一伙途经江口镇时,遭到南明将领杨展伏击,这千余艘船只满载着金银财宝沉入江底。所以不少百姓谣传:谁要能识破这首民谣,便能找到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2011年,便有专家来到四川岷江实地勘探,不过当时还没有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17年初,"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挖掘正式开始。
大家别以为"江口沉银"发掘工作十分简单,为期3次正式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共勘探了2万多平方米,获得了3万多件有价值的文物。这或许也是我国首次利用"围堰抽水"的方式,对水下文物进行考古发掘。总共3期的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关于张献忠所建立的"大西政权"相关文物。比如,工作人员在淤泥中清理出了大量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总之这些文物都在昭示着,川西平原上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并非空穴来风。
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袁庭栋,在其著作《张献忠传论》中便公开坚称:"江口沉银"遗址"并不在四川彭山岷江。然而2017年之后,从水下不间断打捞出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按理来说,袁教授应该会改口。可袁庭栋教授始终坚称:四川彭山岷江底会有这些文物,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彭山江口曾经是川西第一渡口,过往船只难免会掉些金银首饰。袁教授这番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出大量"大西政权"文物,是历史的偶然,与张献忠关系并不大。
直到2019年,"江口沉银"遗址"工作第2期发掘全部完毕,袁庭栋教授才改口,他觉得:此前自己观点可能有所偏差。2019年1月份,袁庭栋教授做客四川博物院,亲自来到"江口沉银"遗址相关展览点研究,最终袁教授认为:江口古战场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张献忠相关文物,也让人重新认识了"江口沉银"传说。总之,袁庭栋教授参观完四川博物院之后,他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笔者认为,袁庭栋教授并非是死犟嘴硬,这种老牌历史教授,带有怀疑性的眼光看待历史上谣言非常正常。何况二十四史里,《明史》应该是最不可信的一本史书,即使是正史中记载的某些细节也需要值得推敲。袁庭栋教授曾经多次公开表示:到底是否存在张献忠沉银?需要通过切实的考古发掘才能进行详细佐证。因此袁教授并非是要争什么名利,或者说赶什么潮流。一位老派的历史学教授,对待这些重大历史未解之谜上有所严谨,这是非常有必要。
笔者个人特别敬佩袁庭栋教授,2018年,袁庭栋教授将毕生藏书,全部无偿捐献给成都博物馆。且袁庭栋教授即使年满80岁,依旧积极的研究巴蜀文化。或许通过这次"江口沉银",也让袁教授领悟到了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充满魅力,比如这次张献忠沉银,若不是通过考古发掘,或许信它的人也不会太多吧?
参考文献:张献忠传论、明史、绥寇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