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川大教授堅稱沒有"張獻忠沉銀",岷江發現文物後,他又改了口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四川岷江人聲鼎沸,"江口沉銀"第3期發掘工作已基本完畢,"江口沉銀"就是四川人民口耳相傳的張獻忠沉銀。這次考古發掘,再次出土1萬餘件重要文物。可是四川大學有位教授卻堅稱:即使"江口沉銀"遺址打撈出了不少文物,但它并非是百姓當中偶爾相傳的張獻忠沉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這首民謠于川西平原上相傳了近300多年。明末清初時節,張獻忠親率千餘艘船隻裝滿金銀财寶,準備從成都出發南下。當張獻忠一夥途經江口鎮時,遭到南明将領楊展伏擊,這千餘艘船隻滿載着金銀财寶沉入江底。是以不少百姓謠傳:誰要能識破這首民謠,便能找到價值連城的金銀财寶。2011年,便有專家來到四川岷江實地勘探,不過當時還沒有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準許。2017年初,"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挖掘正式開始。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大家别以為"江口沉銀"發掘工作十分簡單,為期3次正式考古發掘中,從業人員共勘探了2萬多平方米,獲得了3萬多件有價值的文物。這或許也是我國首次利用"圍堰抽水"的方式,對水下文物進行考古發掘。總共3期的發掘工作,出土了大量關于張獻忠所建立的"大西政權"相關文物。比如,從業人員在淤泥中清理出了大量刻有"大西"年号的銀錠。總之這些文物都在昭示着,川西平原上百姓口耳相傳的民謠并非空穴來風。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四川大學曆史系教授袁庭棟,在其著作《張獻忠傳論》中便公開堅稱:"江口沉銀"遺址"并不在四川彭山岷江。然而2017年之後,從水下不間斷打撈出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按理來說,袁教授應該會改口。可袁庭棟教授始終堅稱:四川彭山岷江底會有這些文物,其實并不奇怪。因為彭山江口曾經是川西第一渡口,過往船隻難免會掉些金銀首飾。袁教授這番話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了,"江口沉銀"遺址發掘出大量"大西政權"文物,是曆史的偶然,與張獻忠關系并不大。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直到2019年,"江口沉銀"遺址"工作第2期發掘全部完畢,袁庭棟教授才改口,他覺得:此前自己觀點可能有所偏差。2019年1月份,袁庭棟教授做客四川博物院,親自來到"江口沉銀"遺址相關展覽點研究,最終袁教授認為:江口古戰場遺址出土了大量關于張獻忠相關文物,也讓人重新認識了"江口沉銀"傳說。總之,袁庭棟教授參觀完四川博物院之後,他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其實筆者認為,袁庭棟教授并非是死犟嘴硬,這種老牌曆史教授,帶有懷疑性的眼光看待曆史上謠言非常正常。何況二十四史裡,《明史》應該是最不可信的一本史書,即使是正史中記載的某些細節也需要值得推敲。袁庭棟教授曾經多次公開表示:到底是否存在張獻忠沉銀?需要通過切實的考古發掘才能進行詳細佐證。是以袁教授并非是要争什麼名利,或者說趕什麼潮流。一位老派的曆史學教授,對待這些重大曆史未解之謎上有所嚴謹,這是非常有必要。

張獻忠留下的“藏寶詩”,已明确指出埋寶地點,可始終有專家不信

筆者個人特别敬佩袁庭棟教授,2018年,袁庭棟教授将畢生藏書,全部無償捐獻給成都博物館。且袁庭棟教授即使年滿80歲,依舊積極的研究巴蜀文化。或許通過這次"江口沉銀",也讓袁教授領悟到了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有的時候曆史就是這麼充滿魅力,比如這次張獻忠沉銀,若不是通過考古發掘,或許信它的人也不會太多吧?

參考文獻:張獻忠傳論、明史、綏寇紀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