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它講的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娶了一位叫褒姒的王妃,但是這個王妃整天郁郁寡歡,周幽王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于是想出了在烽火台上點燃烽火以便吸引各地諸侯來勤王的鬼主意,進而博得美人一笑的事情。
正是因為《史記》的明确記載,因為這個兒戲直接導緻了西周王朝的滅亡,讓周幽王成了後人永遠的笑柄,也讓褒姒這個女人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紅顔禍水的女人。
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在曆史著作中的低位,一直為大家所公認,但是我們又要同時意識到這隻是司馬遷本人寫的史書,對這個事情的記載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沒有深入的展開寫,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困惑之處,這麼大的一件事,我們想知道更多的細節,作者本人又沒有寫,這就是曆史的可悲之處。
其實細細想來,我對這個事情一直是有一些質疑的,甚至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發生過的真僞性,總感覺司馬遷隐藏了太多的細節,甚至于出于當時的曆史局限性,沒有全面、真實、客觀、公正的去深入調研這個事情,僅僅從前人的傳聞或者曆史記載中草率的記載了這件事,給後人造成很多的困擾。是以我也要提出我的質疑點:

第一:我們要懷疑的就是周幽王的智商問題,為了一個女人,動不動就點烽火,引起天下震動,要知道這個震動不止是下面諸侯國的震動,而且還包括北方敵人犬戎的震動,很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極壞的後果?作為一個國王,屁股決定腦袋,他沒有一點敏銳性嗎?他不知道這樣做有百害而無一益嗎?
第二:我們要知道當時西周的國都是鎬京,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諸侯國絕大部分都在函谷關外,路程太遠,烽火台一個個的點燃起來,不知道要傳到何時才能讓諸侯國看到?
第三:我們知道周幽王是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讓各諸侯來京的,或許今天褒姒不高興,今天點燃烽火,路途如此遙遠,又何況道路坎坷,沒有個十天半個月,諸侯們哪能那麼快趕到鎬京?
第四:古代資訊不暢,交通不妨,第一次被欺騙了,諸侯們可以慌慌張張的率領大軍去勤王,但是短時間内連續幾次的收到烽火的消息,諸侯們會不會先派一名前鋒官去确認一下消息是否屬實?也沒必要一次次的出兵去吧。或者說難道諸侯國在首都沒有駐京辦嗎?得不到确切情報嗎?
第五:根據《史記》記載,“幽王說(同悅)之,為數舉烽火。”周幽王為了褒姒高興,竟然多次點燃烽火。我們不禁就要懷疑了,有趣的事情一兩次就行了,多次這樣就沒意思了吧。為了換的美人一笑,能不能換種其他的方式?
總之疑點實在是太多了,最主要的是我們把周幽王想的太弱智了,即使周幽王弱智,他手下那麼多大臣們也應該知道不能一次次的開這種玩笑吧,這種玩笑多了,對誰都沒有好處。是以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究一下,這事背後的那些事情。我相信這件事情背後還是大有文章、大有疑問的。
除了所謂的正史《史記》之外,其實記載這件事情的書籍還是很多的,還有《國語》、《竹書紀年》、《呂氏春秋》等等,他們所記載細節不一定相同,但是有一件事情基本上是共同的,就是權力鬥争的問題。我想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應該圍繞着權力鬥争和王位繼承這個沖突、這個焦點去看待、去分析、去了解。
周幽王原來的王後是申後,申國國君申侯的女兒,他有個兒子宜臼,本來周幽王是立的太子,但是自從寵幸褒姒的兒子伯服之後,就廢掉申後的王後地位以及她的兒子宜臼的太子地位,等到權力鬥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申後和兒子宜臼就逃到了申後的老家申國去了。
大家都知道《竹書紀年》這本書,成書于戰國的魏安釐王時期,而且是官修史書,可信度是比較高的。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其實周幽王這麼做也是有他的委屈和重要原因的,不單單是喜歡褒姒就立她的兒子這麼簡單的事情:
這還要從周幽王的老爹周宣王說起,大家都知道周宣王喜歡用兵,但是勝少敗多,其直接後果就是損害了王室的權威,損害了自己的權威。其實周宣王時候也和申侯幹了一仗,結果也是失敗了。用兵失敗是要有代價的,周宣王就想起了政治聯姻,緩和兩家之間的緊張氣氛,于是讓自己的兒子周幽王就娶了申侯的女兒。
他們的婚姻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是以說周幽王和申後的婚姻完全是政治聯姻,對于周幽王來說還是一段充滿恥辱性的婚姻,是以說這段婚姻是不幸福的,也不可能幸福。等到周幽王繼位之後,他也努力過,等到他覺得自己有實力了,可以戰勝申國了,是以是一定要出這口氣的,是以說就娶了褒姒,立為王後,也順理成章把褒姒的兒子立為太子。
而且在《竹書紀年》裡,是沒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的,其實我覺得沒有也是正常的,因為周幽王不管娶誰當妻子,不管是褒姒,還是張姒,還是李姒,總之是一定要廢掉申後和他的兒子的,這是以前的積怨注定了的,廢後和廢太子是随着時間的發展一定要這樣的,是無可改變的。這與“烽火戲諸侯”沒有必然聯系的,也沒必要讓“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去背這個大黑鍋。
等到申後和兒子回到申國跟父親說了這件事後,申侯本來就是勝利者,而且也是地方實力派,他哪能咽的下這口氣,于是就聯合西戎和缯國,一起發兵滅掉了周幽王。
還有一則材料也有相關記載,就是在楚肅王(前380—前370)時期編纂的史書《系年》裡對這件事情也有相關的記載。這一套竹簡是外人捐贈給清華大學的,清華大學對其中的内容進行了研究,裡面對這段曆史有這樣的記載: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它與《竹書紀年》都沒有“烽火戲諸侯”的記載,不同的是周幽王為了報當年自己父親失敗和政治聯姻的一箭之仇,他知道申後和兒子逃到申國後,主動發兵攻打申國,結果被申國聯合聯合西戎和缯國打敗了,周幽王和褒姒的兒子伯盤一起被殺,西周滅亡。
《竹書紀年》和《系年》都是戰國時候的官修史書,而且距離西周末年都比司馬遷時期要近一些,時間越近,記載的可靠性就要大一些,況且司馬遷的《史記》還是個人著作,何況時間還延後了100年左右,這讓我們更有理由去懷疑。
況且這兩則史料也沒有直接記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但是不記載并不代表這件事沒有發生,當然《史記》記載了并不代表這件事情就一定發生了。在我看來這件事是否發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事的本質是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的權力鬥争問題。
說到底還是王位的繼承權問題,如果周幽王能忍一忍,做一個明白人。他可以寵愛褒姒,但是能夠立場堅定一下,還是讓申後的兒子宜臼即位,也不會導緻國家滅亡,自己被殺的慘劇。
我們更不應該把責任推到褒姒這個女人身上,她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女人受寵愛也是正常的,但是她卻被動的卷進了周王室和申國的新仇舊恨中去了,不得不在這個漩渦裡當做了犧牲品,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