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它讲的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娶了一位叫褒姒的王妃,但是这个王妃整天郁郁寡欢,周幽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想出了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以便吸引各地诸侯来勤王的鬼主意,从而博得美人一笑的事情。
正是因为《史记》的明确记载,因为这个儿戏直接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让周幽王成了后人永远的笑柄,也让褒姒这个女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红颜祸水的女人。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其在历史著作中的低位,一直为大家所公认,但是我们又要同时意识到这只是司马迁本人写的史书,对这个事情的记载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没有深入的展开写,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困惑之处,这么大的一件事,我们想知道更多的细节,作者本人又没有写,这就是历史的可悲之处。
其实细细想来,我对这个事情一直是有一些质疑的,甚至怀疑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的真伪性,总感觉司马迁隐藏了太多的细节,甚至于出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没有全面、真实、客观、公正的去深入调研这个事情,仅仅从前人的传闻或者历史记载中草率的记载了这件事,给后人造成很多的困扰。所以我也要提出我的质疑点:

第一:我们要怀疑的就是周幽王的智商问题,为了一个女人,动不动就点烽火,引起天下震动,要知道这个震动不止是下面诸侯国的震动,而且还包括北方敌人犬戎的震动,很容易造成恶劣的影响和极坏的后果?作为一个国王,屁股决定脑袋,他没有一点敏锐性吗?他不知道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益吗?
第二:我们要知道当时西周的国都是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诸侯国绝大部分都在函谷关外,路程太远,烽火台一个个的点燃起来,不知道要传到何时才能让诸侯国看到?
第三:我们知道周幽王是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让各诸侯来京的,或许今天褒姒不高兴,今天点燃烽火,路途如此遥远,又何况道路坎坷,没有个十天半个月,诸侯们哪能那么快赶到镐京?
第四:古代信息不畅,交通不妨,第一次被欺骗了,诸侯们可以慌慌张张的率领大军去勤王,但是短时间内连续几次的收到烽火的消息,诸侯们会不会先派一名前锋官去确认一下消息是否属实?也没必要一次次的出兵去吧。或者说难道诸侯国在首都没有驻京办吗?得不到确切情报吗?
第五:根据《史记》记载,“幽王说(同悦)之,为数举烽火。”周幽王为了褒姒高兴,竟然多次点燃烽火。我们不禁就要怀疑了,有趣的事情一两次就行了,多次这样就没意思了吧。为了换的美人一笑,能不能换种其他的方式?
总之疑点实在是太多了,最主要的是我们把周幽王想的太弱智了,即使周幽王弱智,他手下那么多大臣们也应该知道不能一次次的开这种玩笑吧,这种玩笑多了,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一下,这事背后的那些事情。我相信这件事情背后还是大有文章、大有疑问的。
除了所谓的正史《史记》之外,其实记载这件事情的书籍还是很多的,还有《国语》、《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等,他们所记载细节不一定相同,但是有一件事情基本上是共同的,就是权力斗争的问题。我想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应该围绕着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这个矛盾、这个焦点去看待、去分析、去理解。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他有个儿子宜臼,本来周幽王是立的太子,但是自从宠幸褒姒的儿子伯服之后,就废掉申后的王后地位以及她的儿子宜臼的太子地位,等到权力斗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申后和儿子宜臼就逃到了申后的老家申国去了。
大家都知道《竹书纪年》这本书,成书于战国的魏安釐王时期,而且是官修史书,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其实周幽王这么做也是有他的委屈和重要原因的,不单单是喜欢褒姒就立她的儿子这么简单的事情:
这还要从周幽王的老爹周宣王说起,大家都知道周宣王喜欢用兵,但是胜少败多,其直接后果就是损害了王室的权威,损害了自己的权威。其实周宣王时候也和申侯干了一仗,结果也是失败了。用兵失败是要有代价的,周宣王就想起了政治联姻,缓和两家之间的紧张气氛,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周幽王就娶了申侯的女儿。
他们的婚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所以说周幽王和申后的婚姻完全是政治联姻,对于周幽王来说还是一段充满耻辱性的婚姻,所以说这段婚姻是不幸福的,也不可能幸福。等到周幽王继位之后,他也努力过,等到他觉得自己有实力了,可以战胜申国了,所以是一定要出这口气的,所以说就娶了褒姒,立为王后,也顺理成章把褒姒的儿子立为太子。
而且在《竹书纪年》里,是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的,其实我觉得没有也是正常的,因为周幽王不管娶谁当妻子,不管是褒姒,还是张姒,还是李姒,总之是一定要废掉申后和他的儿子的,这是以前的积怨注定了的,废后和废太子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定要这样的,是无可改变的。这与“烽火戏诸侯”没有必然联系的,也没必要让“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去背这个大黑锅。
等到申后和儿子回到申国跟父亲说了这件事后,申侯本来就是胜利者,而且也是地方实力派,他哪能咽的下这口气,于是就联合西戎和缯国,一起发兵灭掉了周幽王。
还有一则材料也有相关记载,就是在楚肃王(前380—前370)时期编纂的史书《系年》里对这件事情也有相关的记载。这一套竹简是外人捐赠给清华大学的,清华大学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研究,里面对这段历史有这样的记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它与《竹书纪年》都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不同的是周幽王为了报当年自己父亲失败和政治联姻的一箭之仇,他知道申后和儿子逃到申国后,主动发兵攻打申国,结果被申国联合联合西戎和缯国打败了,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伯盘一起被杀,西周灭亡。
《竹书纪年》和《系年》都是战国时候的官修史书,而且距离西周末年都比司马迁时期要近一些,时间越近,记载的可靠性就要大一些,况且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个人著作,何况时间还延后了100年左右,这让我们更有理由去怀疑。
况且这两则史料也没有直接记载“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但是不记载并不代表这件事没有发生,当然《史记》记载了并不代表这件事情就一定发生了。在我看来这件事是否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本质是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的权力斗争问题。
说到底还是王位的继承权问题,如果周幽王能忍一忍,做一个明白人。他可以宠爱褒姒,但是能够立场坚定一下,还是让申后的儿子宜臼即位,也不会导致国家灭亡,自己被杀的惨剧。
我们更不应该把责任推到褒姒这个女人身上,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女人受宠爱也是正常的,但是她却被动的卷进了周王室和申国的新仇旧恨中去了,不得不在这个漩涡里当做了牺牲品,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