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主那些事 | 同為堯帝的女兒,雙嫁舜帝,為何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作者:春曉史話

《在古代中國,公主也分三六九等》

公主那些事 | 同為堯帝的女兒,雙嫁舜帝,為何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文|春曉

舜的部落是黃帝後裔,當時和堯帝伊放勳的勢力範圍,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堯帝要挑選自己的繼承者,有人向堯帝舉薦了舜,認為舜的德行可垂範天下。堯帝為了考察舜,觀其德,便将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說白了,就是要考察一下舜,是否“名實相符”。

舜帝“目重瞳子,龍顔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長的那是一個相貌堂堂。更兼志趣高雅,閑來還會彈彈琴,唱唱歌,自怡自己,娛樂他人。勤勞能幹,家計殷實,家中糧食充盈,牛羊成群。福氣大,屢次遇險總能逢兇化吉,運氣好,娶了部族聯盟首領的姐妹花。關鍵人家還善于管理,将一家生計經營得欣欣向榮。更兼德行溢滿天下。種種迹象表明,舜确實是天命所歸,繼承部落聯盟首領是早晚的事。

但舜帝也有煩心事,舜帝的原生家庭關系較為複雜。

舜帝的親娘死後,舜帝的父親瞽叟(黃帝七世孫)重新娶了一位後娘,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名象,女兒名敤。舜帝的這位老爹是個瞎子。人老糊塗,耳根子又軟。後娘心胸狹窄,想獨占家産,容不下舜。夥同自己的兒子象,經常給舜使絆子,類似落井下石了,過河拆橋了,上房撥梯了、火燒房屋了等等這樣的事沒少幹。但舜福大命大,都有驚無險地躲過了。

舜宅心仁厚,雖然受到父親、後母、兄弟諸多叼難,但仍不計前嫌,一如既往地對待自己的家人。

公主那些事 | 同為堯帝的女兒,雙嫁舜帝,為何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具說舜娶娥皇和女英時,并未征得父親同意,是“不告而娶”,究竟為何老父瞽叟不同意,這個不得而知,也許隻是單純的與堯帝的部族不和,或許隻是簡單的偏愛小兒子,不喜歡大兒子,見不得大兒子好。

然舜帝為何“不告而娶”?皆因舜的父親和母親((後娘)實在不賢,處處與舜作對,導緻舜無法正常娶妻,隻得“不告”。

但舜的父親原本就深惡這個大兒子,現在又不告而娶,如何咽得下這口氣,于是和小兒子姚象多次加害于舜,但架不住舜福大命大,屢屢逃脫。娥皇女英身處這種複雜的家庭關系中,更需夫妻協力,姐妹同心,才能一起共同進退。

在這樣的家庭裡做媳婦,娥皇女英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家庭内部各種錯綜複雜的關系,把這一本家家都難念的經念好,難度系數是很高的,這需要極大的寬容和智慧。

更難的是,還要處理好姐妹之間的關系。

在古代,一個家庭,如果尊卑不定,長幼不分,這個家庭一定就會亂套。身為帝女,同為帝妃的娥皇和女英。二女同嫁一夫,必須要有正妃和偏妃之分。

兩位女子都是同入後世《列女傳》中“德純而行笃”的女子,難分仲伯。堯帝偏左也不是,偏右也不能,那就看女兒們各自的運氣和造化了。

彼時,舜王要遷往蒲闆,于是堯命二女各自出發,相諾哪個先到蒲闆,哪個就為正妃。

娥皇天性簡單樸實,不喜繁瑣。直接跨上一頭大馬,輕車簡行,向蒲闆飛城而去。女英好面子講排場,乘坐騾車前往。二女行進途中路過西楊村北,略為休息,再行出發。偏偏這個時候,女英乘坐的母騾産子,耽誤了時辰,隻得眼睜睜望着娥皇的坐騎遠去而“望塵莫及”。

至此,位份已定,娥皇為正妃,女英為側妃。

公主那些事 | 同為堯帝的女兒,雙嫁舜帝,為何娥皇為後,女英為妃?

關于為何娥皇為正妃,女英為側妃,以上是最流行的一種傳說。

但就算沒有以上傳說,我們也可以從古代一些遠古的習俗中推測一下。

在古代氏族社會中,姐妹同嫁,是一種較為流行的風俗。

當時有一種婚俗,男人在娶妻時,如果女方家同意,是可以将女方家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一并娶回家去的。

舜帝時期的婚俗,沒有确切的文字記載,但習俗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我們可以從周朝有文字記載的一些片斷中,竊探到些許端倪。

在周朝,有一種禮制,稱為“媵制”,即男人娶妻時,女方家的親姐妹或堂姐妹表姐妹,是可以同嫁一夫的。《禮儀 婚禮》中寫着: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

滕也,主幹之延伸及附屬也。

媵的身份,應高于妾室,低于正妻,從屬于正妻。

是以可以推測,堯帝嫁女時,也采用了“滕妻”制。正式出嫁的應是姐姐娥皇,女英則是姐姐的“滕”。

妻也好,媵也罷,總之,姐妹倆擁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舜帝姚重華。

舜帝和娥皇女英的結局,有一個凄美的傳說:舜帝南巡,死于蒼梧,歸葬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思憶丈夫,面對湘江痛哭,淚灑湘江邊上的竹子,化作斑竹,後投湘江而死,化身湘水之神,姐姐娥皇為“湘君”妹妹女英為“湘夫人”。

《在古代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公主的婚姻,是家事也是國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