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公元219年,孫權趁着關羽北伐曹魏的時候,派遣呂蒙偷襲荊州。公元220年的年初,關羽兵敗被殺。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正式建立了蜀漢。同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理由,率軍攻打東吳。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孫權就派遣使者來到蜀漢,進而表達自己求和的态度。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記載:“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内?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于反掌”

并且,接替呂蒙鎮守荊州的諸葛瑾,也寫信給劉備,勸說他放棄攻打東吳,意思就是要以大局為重。當然,不管是孫權還是諸葛瑾,都不能阻擋劉備征讨東吳的決心。衆所周知,在之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敗給了陸遜這位名将,損失了數萬兵馬,并在公元223年病逝于永安白帝城。

在這場戰役後,蜀漢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回到巅峰了。是以,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劉備如果接受孫權的求和主張,顯然可以避免蜀漢的衰落。不過,因為以下幾點原因,劉備還是拒絕和東吳握手言和。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首先,就第一點來說,如果東吳僅僅是偷襲荊州,并放關羽一條生路,劉備或許會考慮先對付曹魏。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正式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關羽雖然包圍了曹仁,并取得了水淹七軍的成績。但是,關羽的強盛,也引起了孫權的警惕。于是,關羽最終遭到了曹操和孫權這兩大勢力的夾擊,是以吃到了敗仗。

對于孫權來說,明明已經奪取了荊州,卻還是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衆所周知,早在東漢末年,關羽就跟随劉備起兵。在數十年的南征北戰中,關羽、張飛、劉備這三人,已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即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相對于曹操和孫權,劉備起兵之初,并沒有宗室力量的幫助。在此背景下,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無疑會讓張飛、趙雲等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寒心。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況且,在公元221年,劉備出兵之前,張飛就被部下殺害了,至于殺害張飛的範強、張達,則逃到了東吳。到了這個時候,因為新仇和舊恨的疊加,劉備已經不可能回頭了,是以,很可能是意識到劉備的決心,丞相諸葛亮都沒有直接勸阻他。

其次,就第二點來說,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孫權雖然主動求和,不過,他顯然缺乏足夠的誠意。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孫權因為擔心蜀漢大軍的讨伐,是以願意讓出荊州,并交出殺害關羽、張飛的兇手。但是,這畢竟是文學作品的說法,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則沒有相關的記載。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孫權真的将荊州拱手相讓,劉備确實沒有必要攻打東吳,也即能夠安撫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但是,孫權對于荊州一直虎視眈眈,現在好不容易從關羽手中奪取,自然不會輕易放棄的。在此基礎上,孫權不願意割讓自己的利益,劉備也不會善罷甘休。換而言之,如果劉備放棄征讨東吳,也難以向蜀漢上下做出一個交代,甚至削弱自己的威望。從這一角度來看,荊州的歸屬問題,成為蜀漢和東吳難以調和的沖突,如果不是在夷陵之戰中遭到了重創,劉備可能還會試圖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最後,就第三點來說,則是劉備有信心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縱觀劉備的一生,前半生可以說是颠沛流離,屢戰屢敗,在群雄逐鹿中原的過程中,劉備被呂布、曹操等諸侯擊敗,并失去了立足之地,可謂十分狼狽。但是,從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開始,劉備卻是屢戰屢勝。

公元209年,趁着曹操撤退回中原的機會,劉備奪取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總算有了立足之地。公元211年,在劉璋的邀請下,劉備率軍進入益州。一年後,劉備和劉璋決裂,正式爆發了益州之戰。公元214年,劉備擊敗了劉璋,奪取了益州之地。

公元217年,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兩年後,劉備擊退了強大的曹操,奪取了漢中之地。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連續取得勝利,這增加了劉備擊敗東吳的信心。進一步來說,已經有些膨脹的劉備,率領5萬大軍來讨伐孫權,很可能是想一舉消滅東吳,進而和曹魏二分天下。對于魏蜀吳三國來說,曹魏在實力上明顯領先。在此背景下,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單獨抗衡曹魏都是比較困難的。

夷陵之戰前,孫權主動求和,劉備為何拒絕呢?

由此,劉備想要擊敗取代漢朝的曹魏,完成匡扶漢室的夙願,那麼,消滅東吳不失為實作這一目标的重要跳闆。從這一角度來看,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既然有消滅對方的心思,也就不會把孫權的主動求和當回事了。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偷襲荊州的大将呂蒙病逝了,可是,劉備還是敗給了陸遜,這導緻蜀漢基本上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