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廟一般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夏朝時稱“世室”,殷商時稱“重屋”,周朝時稱“明堂”,秦漢時改稱太廟。最初,太廟隻能放曆朝皇帝的神位。後來皇後以及宗族,甚至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功臣都可以配享太廟。而到了清朝道光皇帝時,卻自稱不敢入太廟,無顔面見列祖列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着往下看。

道光皇帝旻甯是嘉慶皇帝的嫡次子,因為嫡長子早夭,是以他成了事實上的嫡長子。在他出生時,嘉慶皇帝還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子。等嘉慶皇帝繼位後,按照秘密立儲的家法,将旻甯的名字寫到诏書上,藏到了正大光明匾後面。是以,道光皇帝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是一位想為人民謀福利的皇帝,是以一上位便整頓吏治、整厘鹽政,并在全國倡導節儉之風。為了起到表率作用,道光皇帝帶頭穿打更新檔的龍袍。聽說宮内打個更新檔要花5兩銀子,他咬咬牙,讓後妃們統統去學女紅縫紉。妃子們不僅例錢和衣服少了很多,而且連每餐必吃的八個菜也降為了四個。
為了防止鋪張浪費,道光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能不花錢的地方盡量不花錢。有一年,皇後過生日。道光猶豫了很久,才讓廚房把那兩頭大肥豬給殺了。等大臣們盼星星盼月亮的把道光的大餐給盼上來時,才發現,他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碗帶肉末的打鹵面。看着道光那心疼的表情,估計連這點肉末都是心疼了好久後才做出的決定。雖然這碗面不一定好吃,但能讓皇帝心疼心疼也不是壞事,是以大臣們呼噜呼噜的都吃完了。
按理說,這道光應該是個好皇帝,為何他在臨終前卻不允許鹹豐把他放入太廟呢?原來康熙當年曾留下祖訓: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而在道光統治時期,不僅内亂不斷,而且還在與英軍對戰的過程中打了敗仗。在鴉片戰争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在《南京條約》中,清政府不僅賠款、通商,而且還進行了割地。道光也成了清朝曆史上第一個與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導緻國土淪喪的皇帝。後來他不思進取,滿足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肯清醒,導緻内憂外患不斷加劇,太平天國運動也到了爆發的邊緣。
對于自己所做出的“功績”,道光心裡一清二楚。即使他再能省,但還是彌補不了他丢失國土的罪過。是以他在臨終前留下遺诏,不準鹹豐把他放入太廟,他愧對清朝的列祖列宗。但這樣一來,鹹豐就很尴尬。如果不把他放入太廟,那祭祀的時候去哪?是以鹹豐最終也沒聽道光的話,還是把他送入了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