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豔麗在接受"花式中軒(廣東)沿高速行駛"采訪組的采訪。宋秀傑
高速看中國(廣東):1.82億年前在廣東省河源市發現的7塊新的"巨巨石化石"
新華社惠州5月19日電:廣東河源1.82億年前新發現的"聚聚石化石"
中國新聞網記者 宋秀傑
5月19日,記者跟随"看中國(廣東)一路高速"采訪團走進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得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2021年1月在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距萬魯湖面15米,陡峭的懸崖邊緣發現了7塊"菊花石",這是1997年12月發現"珠世石"之後。這一發現對于考古研究推斷河源地區曾經是海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豔麗說,"菊花"不是活體動物,而是一種已滅絕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活在中奧套時期至白垩紀晚期。它最早出現在早期古氣候泥盆地時期(約4億年前),在Mesothelids(約2.25億年前)繁衍生息,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并在白垩紀末期(約6600萬年前)滅絕。
圖為1.82億年前廣東省河源市新發現的"傣石化石"。宋秀傑
在河源發現的"菊花石"是一種花冠菊花,廣東考古研究所和省地質研究所的專家已經将其鑒定為1.82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生活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
據介紹,河源恐龍博物館位于河源市東江和宋代龜峰塔一側的山上,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總投資6300萬元,不僅是"中國古代動物園恐龍蛋博物館",更是國家級博物館。
這裡展出了15000多塊各種恐龍蛋化石,黃氏河源龍的正面标本和河源市發現的恐龍足迹化石,展現了河源市"三位一體"獨特的恐龍化石資源。驚豔的"九龍組合",三隻翼龍和活動有效模拟了王龍、偷蛋龍等恐龍模型,人們懷疑幾億年前就已經闖入了侏羅紀公園。
杜說,當幾塊出土的恐龍骨骼被發現時,嵌入紅砂岩塊并露出骨骼形狀的"黃河源龍"曾經"躺在河源市博物館的玻璃展示櫃中。2018年5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博物館開始對紅砂岩塊中"躺着"的相對完整的恐龍骨化石進行精細修複,并從紅砂岩塊中挑選出重要部分,将完整的恐龍骨模型剝離出來, 根據恐龍解剖學的三維修複拼接架構,使儲存的紅砂岩"黃河源龍"能夠更好地展示其立體狀态。
在修複過程中,恐龍骨骼标本應與圍岩分離,剝離圍岩中各部分的骨化石,以便标本能更好地分離,然後塗上保護劑進行加強保護;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将躺在紅砂岩層中的"黃河源龍"組裝成三個人,并站了很長時間。
杜說,2012年9月,"黃河源龍"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已被認定為國家級文物的"黃河源龍"恐龍化石,可謂"雙國寶"。
杜還說,"黃河源龍"是以化石的發現者和原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黃東的名字命名的。"黃河源龍"屬于偷蛋龍分支,屬于河源名指化石産地,該物種名稱是給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的黃東,他為河源恐龍化石的挖掘和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了解,河源出土的"黃河源龍"骨架不僅是蒙古戈壁以外發現的新型,豐富了被盜蛋龍的古代地理分布,也為恐龍向鳥類的進化提供了更多證據。(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