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东河源1.82亿年前新发现7块"傣石化石"

作者:MtimeTime.com
广东河源1.82亿年前新发现7块"傣石化石"

图为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艳丽在接受"花式中轩(广东)沿高速行驶"采访组的采访。宋秀杰

高速看中国(广东):1.82亿年前在广东省河源市发现的7块新的"巨巨石化石"

新华社惠州5月19日电:广东河源1.82亿年前新发现的"聚聚石化石"

中国新闻网记者 宋秀杰

5月19日,记者跟随"看中国(广东)一路高速"采访团走进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得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21年1月在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距万鲁湖面15米,陡峭的悬崖边缘发现了7块"菊花石",这是1997年12月发现"珠世石"之后。这一发现对于考古研究推断河源地区曾经是海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河源市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艳丽说,"菊花"不是活体动物,而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在中奥套时期至白垩纪晚期。它最早出现在早期古气候泥盆地时期(约4亿年前),在Mesothelids(约2.25亿年前)繁衍生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并在白垩纪末期(约6600万年前)灭绝。

广东河源1.82亿年前新发现7块"傣石化石"

图为1.82亿年前广东省河源市新发现的"傣石化石"。宋秀杰

在河源发现的"菊花石"是一种花冠菊花,广东考古研究所和省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已经将其鉴定为1.82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

据介绍,河源恐龙博物馆位于河源市东江和宋代龟峰塔一侧的山上,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总投资6300万元,不仅是"中国古代动物园恐龙蛋博物馆",更是国家级博物馆。

这里展出了15000多块各种恐龙蛋化石,黄氏河源龙的正面标本和河源市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体现了河源市"三位一体"独特的恐龙化石资源。惊艳的"九龙组合",三只翼龙和活动有效模拟了王龙、偷蛋龙等恐龙模型,人们怀疑几亿年前就已经闯入了侏罗纪公园。

广东河源1.82亿年前新发现7块"傣石化石"

杜说,当几块出土的恐龙骨骼被发现时,嵌入红砂岩块并露出骨骼形状的"黄河源龙"曾经"躺在河源市博物馆的玻璃展示柜中。2018年5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博物馆开始对红砂岩块中"躺着"的相对完整的恐龙骨化石进行精细修复,并从红砂岩块中挑选出重要部分,将完整的恐龙骨模型剥离出来, 根据恐龙解剖学的三维修复拼接框架,使保存的红砂岩"黄河源龙"能够更好地展示其立体状态。

在修复过程中,恐龙骨骼标本应与围岩分离,剥离围岩中各部分的骨化石,以便标本能更好地分离,然后涂上保护剂进行加固保护;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将躺在红砂岩层中的"黄河源龙"组装成三个人,并站了很长时间。

杜说,2012年9月,"黄河源龙"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已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的"黄河源龙"恐龙化石,可谓"双国宝"。

杜还说,"黄河源龙"是以化石的发现者和原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黄东的名字命名的。"黄河源龙"属于偷蛋龙分支,属于河源名指化石产地,该物种名称是给时任河源市博物馆馆长的黄东,他为河源恐龙化石的挖掘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河源出土的"黄河源龙"骨架不仅是蒙古戈壁以外发现的新型,丰富了被盗蛋龙的古代地理分布,也为恐龙向鸟类的进化提供了更多证据。(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