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中,科学家在1.25亿年前的尾羽龙化石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9月24日,通讯生物学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在中国辽西朝阳市一只1.25亿年前的恐龙骨骼中发现的一组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
这种恐龙化石属于被盗的蛋龙,以其特殊的长尾羽而闻名,大小与现代孔雀相似,其他一些毛茸茸的恐龙,翼龙和原始鸟类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湖泊栖息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专门埋藏和保存的化石(包括皮肤衍生物和软骨细胞)与火山灰的快速沉积和掩埋密切相关。这些富含矿物质的细粒介质保护古代生物的内部结构,使它们保存在初级微观水平,例如细胞水平。
该团队提取了尾骨龙骨远端附近的一块骨头,将其贴出,并使用一系列显微成像技术分析其微观结构,发现恐龙的软骨细胞死后经历了硅化,这是硅化过程还是软骨细胞完整形式保存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其中一些细胞是健康的形式,而另一些细胞则显示出处于细胞死亡过程中不太健康的多孔结构。当个体恐龙存活时,这些软骨细胞的死亡过程可能发生。细胞凋亡是生物体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将化石中的细胞定位在细胞生长周期的特定阶段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发现。这也是该团队试图探索的方向 - 从细胞水平,加深对化石的理解。
该团队提取了一些细胞,使用生化方法进行染色分析,并使用硫酸盐(一种用于染色细胞核的紫色化学物质)使其中一个软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丝状染色质出现,表明1.25亿年前恐龙化石中存在原始生物分子。DNA是细胞中色成形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最初显示了恐龙细胞DNA的可能性,这一结论仍然需要更复杂的测试支持。研究团队将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应用更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染色或测试方法。该研究表明,恐龙骨骼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完全"石化",至少在软骨细胞中,恐龙本身的有机分子仍然存在。

热河生物群尾羽龙修复图(郑秋玉作图)
尾尾龙骨中软骨细胞的微光化;一个细胞有一个染色的细胞核,以及一个深色的,长丝状的色态。古生物学研究所的外国副研究员Alida Bailleul为这张照片做出了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