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遼西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中,科學家在1.25億年前的尾羽龍化石中發現了儲存完好的軟骨細胞;9月24日,通訊生物學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和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在中國遼西朝陽市一隻1.25億年前的恐龍骨骼中發現的一組儲存完好的軟骨細胞。
這種恐龍化石屬于被盜的蛋龍,以其特殊的長尾羽而聞名,大小與現代孔雀相似,其他一些毛茸茸的恐龍,翼龍和原始鳥類生活在白垩紀早期的湖泊栖息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專門埋藏和儲存的化石(包括皮膚衍生物和軟骨細胞)與火山灰的快速沉積和掩埋密切相關。這些富含礦物質的細粒媒體保護古代生物的内部結構,使它們儲存在初級微觀水準,例如細胞水準。
該團隊提取了尾骨龍骨遠端附近的一塊骨頭,将其貼出,并使用一系列顯微成像技術分析其微觀結構,發現恐龍的軟骨細胞死後經曆了矽化,這是矽化過程還是軟骨細胞完整形式儲存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其中一些細胞是健康的形式,而另一些細胞則顯示出處于細胞死亡過程中不太健康的多孔結構。當個體恐龍存活時,這些軟骨細胞的死亡過程可能發生。細胞凋亡是生物體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将化石中的細胞定位在細胞生長周期的特定階段是古生物學研究的一個新發現。這也是該團隊試圖探索的方向 - 從細胞水準,加深對化石的了解。
該團隊提取了一些細胞,使用生化方法進行染色分析,并使用硫酸鹽(一種用于染色細胞核的紫色化學物質)使其中一個軟骨細胞的細胞核和細絲狀染色質出現,表明1.25億年前恐龍化石中存在原始生物分子。DNA是細胞中色成形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研究最初顯示了恐龍細胞DNA的可能性,這一結論仍然需要更複雜的測試支援。研究團隊将進行深入研究,包括應用更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染色或測試方法。該研究表明,恐龍骨骼中的有機物并沒有像人們所了解的那樣完全"石化",至少在軟骨細胞中,恐龍本身的有機分子仍然存在。

熱河生物群尾羽龍修複圖(鄭秋玉作圖)
尾尾龍骨中軟骨細胞的微光化;一個細胞有一個染色的細胞核,以及一個深色的,長絲狀的色态。古生物學研究所的外國副研究員Alida Bailleul為這張照片做出了貢獻。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