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作者:同古堂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資治通鑒》

藝術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十竹齋(北京)拍賣

「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煌煌巨制,完整無缺

北宋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堪稱中國古代編年體史學巨著,宋神宗趙顼為之賜名。其自《周紀》迄《五代紀》,載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一千三年六十二年之曆史。

其協修者,有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皆傑出之史學家,而司馬光覽其長編,總其大成,考其同異,删其繁冗,曆時十九年乃成,規模可謂空前。又如其書名所寓“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可稱“帝王之教科書”也。

書中,論立國之道,以期警醒後世帝王,亦言為官治政,以求士人通達自廉,再論禮智仁義,以立尊卑長幼。時人謂之,讀此書(節錄自:知乎“非流”)

是故,其因“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南宋史學家王應曾言清史學家王鳴盛亦言曾國藩也曾說足可窺其意義之重哉。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司馬光(1019-1086)

關于《資治通鑒》,古往今來,諸多藏書家多欲箧珍此部巨著,以作家學,示子孫永保。

其版本頗多。張昊堃《淺析<資治通鑒>版本的流傳》文中,曾就晚清四大藏書家“瞿镛、陸心源、楊紹和、丁丙”各家所著藏家目錄,即《鐵琴銅劍藏書目錄》、《皕宋樓藏書志》、《楹書隅錄初編》、《善本書室藏書志》,考《資治通鑒》各版本。

其中,《鐵琴銅劍藏書目錄》載宋刊本,餘姚官刻本,惜多殘本,今已難複見;《皕宋樓藏書志》載宋刊本,亦是殘本,為蜀廣都費氏進修堂本,即世所謂“龍爪本”者,另有載元刊本,為元興文署刻本;《楹書隅錄初編》載殘元本,即嘉慶間鄱陽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善本書室藏書志》載元刊明修本,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據此四大藏書目錄,可知《資治通鑒》諸版本,以宋代餘姚官刻本為衆本之源,元代興文署刻本即由此而來,明代嘉靖以來刻本則據興文署修補而來,清代胡氏仿刻本亦如是。此外,另有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光緒十四年上海斐英館石印本,以及民國時期亦有涵芬樓钤印本、百衲本。

而時至今日,中華書局點校《資治通鑒》并胡注,最為人所稱道,為現在通行版本。此蓋因胡三省音注為《資治通鑒》第一個,亦是最重要之注解本。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胡三省(1230-1302)

▼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資治通鑒》▼

十竹齋(北京)2021春拍

胡三省,字身之,又字景參,号梅澗,台州甯海(今浙江省甯海縣)人,宋元之際史學家。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陸秀夫、謝枋得同登進士科。

其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胡鑰笃愛史學,人稱“山澤遺才”。又其父感于《資治通鑒》各家注本雖富,然于音義、釋文等乖謬甚多,又見胡三省天資聰慧,好學不倦,遂有期托勘誤之囑。

縱觀胡三省一生,牢記先父遺願,緻力于此書之勘校。其為官案牍之餘亦專事《資治通鑒廣注》編撰。而宦遊所至,見有不同版本,務必搜羅;遇有《資治通鑒》方家,即登門求教。在杭時,已編就《資治通鑒廣注》九十七卷,論著十篇。惜後遭兵燹荼毒,數十年心血毀于一旦。

劫難不奪其志,其悲痛之餘,變賣家産,複購他本,又發憤重注,乃積十年之功,終得以所撰《廣注》、《通論》、《辨誤》三書,總成為《資治通鑒音注》稿,計294卷。

《資治通鑒音注》,對書中所載之有關典章制度、音韻訓诂皆有詳細注釋,尤是音訓、地理諸項,考證甚為精詳,訂謬殊多。迄今為止,仍是研究“通鑒學”之最完整資料,倍受贊譽。

此次,“由南京市文投集團和十竹齋藝術集團”指導的“十竹齋(北京)2021春拍”【左圖右史——古籍善本專場】幸而征得“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資治通鑒》”巨制,全套三十函三百冊完整無缺,當是拍賣以來首次現身之最大部頭元版善本,殊為可珍也。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宋·司馬光撰 元·胡三省注釋 資治通鑒音注二百九十四卷資治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

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

白皮紙 線裝 三十函三百冊

26.5×17cm

RMB 8,000,000-12,000,000

钤印:

積學齋徐乃昌藏書(朱文)、南陵徐乃昌校勘經籍記(朱文)、上海圖書館印(朱文)

著錄: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編年第258頁;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00447号;

《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02778号。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計三百餘萬字,幾與原作等同,前後幾經波折,若以其南宋寶祐四年(1256)開始作注,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成稿,則前後費時三十年。可知其超絕之才,更具堅韌不拔之志。

其自序中,有言以及等,皆可證此為《資治通鑒》最完整、最詳細、最有價值之注本。

張後武《胡三省<資治通鑒>文獻學成就》文中,曾歸納為“其一,儲存大量文獻資料;其二,将史學評論更加廣泛的用到注釋之中;其三,重視史事程序及始末”。此三點亦足窺其之功。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即曾贊之為。陳垣《通鑒胡注表微》亦言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内頁

此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欄。上記大小字數,下記刻工姓名,如“付友實、虞智文、王智夫、姚若實、張希文、趙仁甫”等皆為元初刻書名匠,詳見王肇文編輯《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張振铎編著《古籍刻工名錄》諸書。其中姚若實、趙仁甫未見著錄,可補資料之缺失。

其上有言,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初稿因“兵難”而毀,後又複購他本。王國維《觀堂集林》中“他本”即元至正初所刻燕京興文署本。元末臨海刻胡注即用興文署本正文,為《資治通鑒》三傳本,亦是《資治通鑒音注》祖本,故可稱胡注傳世第一刻本。明黃溥《簡籍遺聞》亦載,此本刊于臨海,洪武初取其闆入國子監,遞有修補。

上圖研究員、版本目錄學家郭立暄先生《<元本資治通鑒>序言》中,關于“元刻本”有詳實考證,包括其存世情況等。擇其部分觀點,如下:

3、元刻明前期修補印本乙,計286冊(殘帙),日本靜嘉堂文庫藏;6、元刻明嘉靖二十年修補印本,計100冊(殘帙),天津圖書館藏;7、元刻明嘉靖二十一年修補印本,計25冊(殘帙),上海圖書館藏;8、元刻明嘉靖二十八年修補印本,計81冊(殘帙),四川圖書館藏;10、元刻明嘉靖三十八年修補印本,計60冊(殘帙),上海圖書館藏”。11、餘者皆零缣斷簡,不足論。

由此可見,除十竹齋(北京)2021春拍此“元刻 明正德九年修補印本”外,目前可考者,凡海内外仍存全套者,僅此五部。其之稀珍,可知也。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此外,郭立暄先生據此“元刻本”存世情況,認為“此本于元代中期刊刻,洪武初取其闆入國子監。明前期修補重印時,誤增入王磐《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鑒序》,旋即撤去。成化、弘治二年、弘治三年、正德九年、嘉靖元年補版未多。至嘉靖二十年,補版數量劇增,嘉靖二十一年、二十八年、三十二年皆不斷抽換闆片,至嘉靖三十八年,是書版片損壞缺失嚴重,南監再事修補,替換元版甚多。其後未見續有補版——據此可推斷出至嘉靖三十八年以後不久,此書闆片燬失殆盡,而此胡三省注本第一版《資治通鑒音注》則再無印本。”

又明代時,“元刻本”傳本,主要為,其所據之本嘉靖二十年以後、但不晚于元刻明嘉靖二十年修補印本;另則為,陳本當出自嘉靖二十年修補印本。

故可知,即是明代晚期,元刻《資治通鑒音注》已是少有嘉靖二十年前修補印本。而是拍品為“明正德九年(1514)修補印本”且三十函三百冊,雖曆數百年歲月滄桑,兵燹戰禍,仍儲存完整無缺,品相亦佳,煌煌巨制,誠可謂天壤間之奇迹也。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此“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資治通鑒》”謂之大觀,其箧藏及文獻意義甚大,特色有六。

其一,即《資治通鑒》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學巨著,宋神宗親為賜名,其史學地位之重,堪稱“帝王教科書”。而此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又為第一個,且最完整、最詳細、最有價值之注本。

近代最著名之藏書大家、版本目錄學家傅增湘,即因藏端方舊藏百衲本《資治通鑒》及此元刊《資治通鑒》胡注,而稱其藏書處曰“雙鑒樓”。

其于書後,題跋可知,傅增湘亦以此二者為巨編,可後先輝映也。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其二,此為《資治通鑒音注》祖本,亦可稱胡注傳世第一刻本。又其刻于元代早期,去宋未遠,版刻風尚尚存宋刻遺韻,堪稱元刻之代表作。更況乎其為元代第一位皇帝忽必烈下令創設的興文署(屬于中央官府刻書處)刻本,亦顯其珍。

據考,蒙元滅金後,在燕京設編修所,于平陽設經籍所,襲承金代刻書之業;滅宋之後,又收羅江南圖籍書版,在秘書監建立專門機構興文署進行管理和印刷,并以《資治通鑒》為開端,刊刻經、史、子各部書籍。

徐乃昌《積學齋藏書記》稱其。又此本元亡後闆片歸入明代南京國子監,而是拍品為明正德九年重修印本,彼時元版儲存大緻完好,故補闆不多,總體上反應了元刻知面貌風格。至嘉靖時闆片已損壞近三千片,則可謂面目全非矣。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徐乃昌(1869-1943)

其三,書後所列北宋元豐間刻書校勘列位,長達7頁,可見在宋代時對此部司馬光之《資治通鑒》的重視程度,是以,徐乃昌于其《積學齋藏書記》中将其詳細著錄,以提供一份珍貴的資料。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徐乃昌《積學齋藏書記》記載

其四,據書中“積學齋徐乃昌藏書”、“南陵徐乃昌校勘經籍記”钤印,可知此曾為近代藏書家、刻書家徐乃昌舊藏。此二印為徐乃昌最常用藏書印。

其《積學齋藏書記》P52-56,亦有著錄。(注:徐氏《藏書記》将《資治通鑒音注》和《資治通鑒釋文辨誤》分開著錄,此拍品全部包含)。又所钤“上海圖書館藏”,考此本後為現代學者範祥雍收藏,文革中被抄家沒入上海圖書館,并定為善本入藏。故亦可知其之來源有緒也。

此外,徐乃昌為清末外交家貴池劉瑞芬之長婿,與藏書家劉世珩為郎舅之親。光緒十九年(1893)登賢書,官至江南鹽巡道,以新學、使才、鹽務負聲譽。辛亥後寓居上海,業工商,與舊友江陰缪荃孫、長洲葉昌熾、烏程劉承斡及劉世珩等往還密迩,汲汲于古籍之收藏、校刊。

同古堂 | 拍場首見,完整無缺,最大部頭元版善本現身十竹齋拍賣

場景圖

其五,此本在郭立瑄所統計的所有印本中未見記載,為研究此元刊本的不同印次,提供了全新的重要資料。

其六,此卷為迄今拍場首見全套者,極是難得。此前僅有殘帙,亦甚受藏書家青睐。如數年前,一卷嘉靖印殘本,價已至數萬元。又市場所見元刻本,多為地方刊刻,官刻本全套僅此一部。

去年廣東崇正曾上拍一部元至治二年(1322)福州行省刻本(比這部《通鑒》晚了三十三年)《通志》二百卷(比這部部頭小),修補到萬曆(比這部晚了六十餘年),且缺失十冊,抄配十冊,其成交價仍高達近247萬多。

▼結語▼

古往今來,以藏書、刻書為職志之勝流,可謂不絕。人皆謂其家既出鴻儒碩士,自是書香滿齋室。而藏書萬卷,精椠不乏,則平居所交友朋間,可賞奇析疑,砥砺學問,亦可于頭枕三千黃卷,讀聖賢之言,發思古之幽情,更可以此傳家,以示子孫永保。

而此“元初興文署刊 明正德九年補修印本《資治通鑒》”全套完整,可謂天壤間之珍本秘籍,得此則古籍善本鑒藏之道,亦必有一席之地也。

參考資料:

郭立暄:《<元本資治通鑒>序言》

張後武《胡三省<資治通鑒>文獻學成就》

▲ 同古堂堅持原創

感謝關注并歡迎轉發,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