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談起版畫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色彩絢爛的浮世繪和中國著名的楊柳青,而在中國曆史上,還曾有一本版畫圖書極其精美雅緻,即由中國傳統饾版拱花水印木刻工藝制作、明崇祯十七年發行初刻本的《十竹齋箋譜》,這部代表着當時文人的趣味、誕生于東方藝術重鎮南京的箋譜在之後的四百年間,一直被中外學者追尋,他們通過一些散落的記錄、散落的文物,從各種角度研究、欣賞、解析,因為初版的《十竹齋箋譜》就散失在曆史中,很少有人能見到《十竹齋箋譜》的真容。

最近,依國家圖書館館藏鄭振铎先生捐贈的明代崇祯十七年的初刻版曆時五年複刻重刊的《十竹齋箋譜》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一部四卷,含32組267頁箋畫,共計制作990部,按編号發行。集合了多項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完全運用明代的工藝、明式的工具、天然的材料成功複原了“饾版”“拱花”等工藝。值《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本出版,“風雅傳奇 《十竹齋箋譜》的智與美”分享活動也在京舉辦。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曆史中的《十竹齋箋譜》:“明清以來文人士大夫清玩之最高成就”

談到《十竹齋箋譜》,就要回到它誕生的時代:明末,社會風氣較為開放,很多文人雅士追求各種玩好,寫信用紙也效仿唐宋時期的形制,喜歡在信箋紙上加上圖案。為了便于選購,制箋者将各種圖案的箋紙彙訂成冊,時人稱之為箋譜,藏書家韋力稱這本質是一種“商品手冊”。

流傳下來的箋譜,以明代以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和吳發祥的《蘿軒變古箋譜》最具名氣。而《十竹齋》箋樣花卉是最精絕的,這種藝術手法超過了現代的很多名家。

崇祯版《十竹齋箋譜叙》中有對當時刻印此箋譜時的盛況的描述:“自十竹齋之箋,後先疊出,四方賞鑒,輕車重馬,笥運郵傳,不獨江南紙貴而已。”又有“十竹諸箋,彙古今之名迹,集藝苑之大成,化舊翻新,窮工極變,毋乃太盛乎?而猶有說也。蓋拱花、恒闆之興,五色缤紛,非不燦然奪目,然一味濃裝,求其為濃中之淡,淡中之濃,絕不可得,何也?”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十竹齋箋譜》内頁版畫

魯迅評《十竹齋箋譜》是“明清以來文人士大夫清玩之最高成就”。1934年8月,他在給鄭振铎的信中說道:“《十竹齋》箋樣花卉是最精絕的,這種藝術手法超過了現代的很多名家;裡面的山水刻得也很好。”而轉年4月,魯迅又跟鄭振铎說:“這種套版佳書在清朝已經很少有,就算是将來怕也未必有這等刻工和印手,在以後的三百年間,也沒有在其上的了。”

鄭振铎收羅到《十竹齋箋譜》,後捐贈給國家圖書館,這套明崇祯十七年版《十竹齋箋譜》共四卷。卷一清供、華石、博古、畫詩、奇石、隐逸、寫生七類六十幅圖案;卷二龍種、勝覽、人林、無華、鳯子、折贈、墨友、雅玩八類六十五幅圖案;卷三孺慕、棣華、應求、閨則、敏學、極修、尚志、偉度、高标九類七十二幅圖案;卷四建義、壽征、靈瑞、香雪、韻叟、寶素、文佩、雜稿八類七十幅圖案,總為三十二類二百六十七幅(目錄為二百七十五幅)圖案。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十竹齋箋譜》内頁題材

《十竹齋箋譜》的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是,其中所收的箋畫系統涵蓋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的方方面面,仁、義、禮、樂、信,行為準則、審美規範、道德追求、生活情趣盡在其中。所引掌故典籍從《詩經》《尚書》《史記》《漢書》,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名人傳記、神仙傳說,無所不包。

重刻《十竹齋箋譜》:饾版拱花工藝的使用

2016年開始,南京十竹齋啟動重刊《十竹齋箋譜》,迄今,重刊業已橫跨四年時間,以國家圖書館館藏鄭振铎捐明代初刻版為底本,以中國傳統恒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藝雕版,并以全手工礦物顔料、古法檀皮宣紙刷印;複刻之後,又有全手工灑金箔粉蠟箋封面、全手工竹紙襯紙、全手工紡桑蠶絲線裝,全手工楠木榫卯結構書匣及香樟襯闆,力求呈現原版箋譜樣貌,在純粹傳統自然人工的世界裡找到真正的東方文人情懷。

各專業環節技師中有四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全部箋畫由劉坤等二十餘人刊刻刷印,顔料由仇慶年制作,宣紙由曹光華制作,封面傳統手工灑金粉蠟箋、蠶絲線手工線裝、榫卯老楠木書匣等每個環節均由熟練工匠、技師擔綱。數十位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央美院、中國美院、首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江蘇省國畫院、南京藝術學院等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多次參加各種品評及研讨論證。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韋力稱,饾版拱花工藝是本次刊刻的一個難點,這種工藝需要選擇合适的圖案,需要在刊刻上極其細膩,在印刷時也同樣需要娴熟的技巧。隻有這三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制作出完美的箋紙。

饾版拱花工藝結合的代表作就是《十竹齋箋譜》,饾版是在木刻畫彩色套印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套印技術。根據彩色畫稿的設色要求,分别勾摹,雕刻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的小木版,然後膠着于指定位置,用水墨、顔料逐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或疊印。

而關于拱花,張秉倫、方曉陽所撰《拱花發明人考辨》一文給出的定義是:“‘拱花’印刷,窮巧極工,凹凸雅緻,清新淡泊。一箋之中,蟲魚花鳥,翎羽筋脈參差;商彜周鼎,紋飾雕镂畢現。祥雲袅袅于山林丘壑,水波潺潺于河溪山澗。名曰‘無華’,實為浮雕,辟無色有聲于新徑,誠凹凸印刷之先驅。”拱花又分彩色拱花與無色拱花,但這兩種拱花方式隻是有敷色與不敷色之分,然在制作工藝上卻屬同一種手法。其實拱花就是使紙上二維的平面圖案變成三維的立體圖案,如何在紙上制作出立體效果,相關記載有不同的說法,安海峰在《<十竹齋箋譜>無色拱花技術考》一文中認為:“然後再把紙張放在刻好的圖案上,紙的上面需要墊上像毛氈一樣的軟墊子,最後用力把紙打壓到圖案的凹槽裡,在力的作用下,紙上出現了凸起的圖案,形成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與今天個人證件上的鋼印有些類似。”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南京《十竹齋箋譜》“拱花”和“饾版”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南京十竹齋畫院重刊《十竹齋箋譜》資料

饾版拱花工藝這種工藝以生紙印刷、濕紙印刷、一版多色、色彩仿真為新内容,一改以前套色印刷色彩濃豔、裝飾味過重、無濃淡變化的弱點。利用自己獨創的工藝,淋漓酣暢地表現出中國書畫作品墨分五色、濃淡相間的藝術特點。

而自江戶時代起,十竹齋的作品就大量進入日本,因其精美高超的技藝和對東方人文的深刻了解和巧妙诠釋而深受日本文化愛好者和藏家的喜愛,幾百年來,許多日本學者發表了研究十竹齋相關的專論。在日本,十竹齋是許多人追求優雅東方生活的對照和标志。

作為世界印刷史上技術和藝術層面都具有開創性的經典作品,《十竹齋箋譜》的“拱花”和“饾版”技藝直接啟迪了浮世繪的木闆多色套印工藝,在構圖上也影響了江戶時代上流階層的審美取向,使“錦繪”成為強有力的時代潮流。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浮世繪多次刷版套印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十竹齋箋譜》

欲寄彩箋兼尺素

形式上,《十竹齋箋譜》是一部花箋集,也是一部版畫集。每一頁都是一件獨立的版畫藝術品。這些版畫的圖案按照一套歸納成組成冊編輯裝訂,成為箋紙箋畫的參考書工具書。當這些選材、圖示在創作編輯整理的過程中融入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每一件作品得到升華,這部書就成為中國古代 “有德君子”修身立命的指引。

中國古人給箋紙起了許多浪漫的名字,彩箋、花箋、魚腸尺素等等。無數的中國詩詞散文中都有它的身影,凡是有它的地方,總是“錦書難托”的滿滿情愫。人們最熟悉的晏殊“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怅此情難寄。”“誰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些詩句為今天數位時代的在感情荒漠裡煎熬的人們,打開了一個渴望卻難以企及的“言外之意”“話外有音”的美妙世界。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有關中國人使用花箋的記載肇始于南朝文學家徐陵在《玉台新詠序》中提到“五色花箋”。據後世記載,東晉情聖王獻之為情人寫下的“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就是寫在花箋上。隻是那時候的花箋比較簡單,隻是染色而已。到了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自制“浣花箋”,也許正是這些美麗的箋紙和詩文才情成就了她短暫且轟轟烈烈的愛情。再到宋代,砑花箋的使用者是黃庭堅、宋徽宗、蘇轼這些文人豪客,一般文人難以得到。到了明代,随着雕版水印的發展,花箋終于不再是僅僅是詩詞的背景,升格為具有獨立藝術語言的版畫作品,《十竹齋箋譜》脫穎而出并流芳百世。

伴随《十竹齋箋譜》重刊出版了一部中英日文版解讀工具書《十竹齋箋譜圖像志》。因為箋譜隻是呈現一幅畫面,配以簡單的題記,有時較為隐晦,如十竹齋箋畫圖刻一枚橘子“陸橘”,以陸績懷橘表示對父母的孝順。陸績,字公紀,三國時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官至郁林太守。漢末廬江太守陸康之子,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算,作有《渾天圖》。陸績六歲時,跟随父親拜訪住在九江的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們,陸績暗暗揣了三個在懷裡,臨走時,他跪拜告辭,懷中的橘子不小心掉了下來。袁術笑他說:“陸郎做客還要藏橘于懷?”陸績回答說:“母親愛吃橘子,打算帶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後對他大為驚訝,随即轉而非常欣賞他的孝心,陸績的聲名從此傳揚開來。“陸績懷橘”的故事從此成為孝親的典範,如唐代岑參《送許員外江外置常平倉》詩曰:“仍懷陸氏橘,歸獻老親嘗。”

風雅傳奇《十竹齋箋譜》複刻重刊:明清士大夫的雅緻清玩

責任編輯:陳詩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