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作者:芷蘭齋

這種工藝有多個難點,一是選擇合适的圖案,二需要在刊刻上極其細膩,第三在印刷時也同樣需要娴熟的技巧。隻有這三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制作出完美的箋紙。而胡曰從為了能夠制作出精美的箋譜,他跟一些刻工和印工共同操作,清程家珏在《門外偶錄》中寫道:“十竹齋常雇刻工十數人,胡正言‘不以工匠相稱’。其中刻工有名者為汪楷,胡與之‘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故‘諸良工技藝,亦日益加精’。”“良工,十指皆工具也,指肉捺有别于指尖,指尖有别于拇指也,初版尤可見曰從指紋,豈不妙哉。”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六書正譌》五卷 明十竹齋刻古香閣藏闆本,書牌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六書正譌》五卷 明十竹齋刻古香閣藏闆本,卷首

看來,箋譜的制作不僅僅使用那些印版,同時操作者的手指也成為工具之一,故早期所印的箋譜中有時還能看到胡曰從的指紋。可見,他為了制作出精美的箋譜,在很多環節上都親力親為。

除了箋譜之外,胡曰從還作過一部《十竹齋書畫譜》,明天啟七年,楊文骢在為《十竹齋書畫譜》中的《翎毛譜》所寫小序稱:“不意廖廖千占,有胡曰從氏,巧心妙手,超越前代,以鐵筆作穎生,以梨棗代絹素。而其中皴染之法,及着色之輕重、淺深、遠近、離合,無不呈嬌曲緻,窮功極工,即當行作手視之,定以為寫生妙品,不敢作刻畫觀。……頰上三毛,睛中一點,自曰從視之,皆剩技耳。曰從真千古一人哉!黃荃諸君,恐未敢與之分庭抗禮。天啟丁卯立秋日,友弟楊文骢拜題。”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千文六書統要》 清康熙間十竹齋刻本,書牌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千文六書統要》 清康熙間十竹齋刻本,卷首

這段話中亦可看出胡曰從在箋譜制作方面“窮功極工”,其制作出的畫譜幾乎難讓人差別出是原作還是印刷品。故此譜發行後引起了許多盜版者,而胡曰從在《十竹齋書畫譜》中已經使用了饾版技術,但是這種技術是否為胡所發明卻有不同的說法,馮鵬生在《中國木版畫水印概說》中稱:“在胡氏印制《畫譜》之前,已有套印本出現,萬曆二十三年(1594)程君房刻印的《程氏墨苑》以及大抵出于同期的《花史》,……均已‘饾版’刷印而成,……”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十竹齋書畫譜》八卷 清光緒五年套印本,書牌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胡正言刻《十竹齋書畫譜》八卷 清光緒五年套印本,題詩

然宋文文認為這種說法有誤,其在《胡正言與李漁關系考》一文中明确地稱:“這種說法有誤,《程氏墨苑》中版畫技藝不是‘饾版’,它隻是分色刷印。”何為真正的饾版,以及饾版的發明人,宋文文在文中寫道:“‘饾版’發明前的分色刷印術是指線版印刷、手工填色,一般一色以及套版色塊印刷。而《花史》中使用的是套版線條印刷的技藝,較之真正的‘饾版’技藝,則是一種新興的雕版彩色印刷工藝。而且文獻中‘饾版’一詞僅出現在胡正言的《十竹齋書畫譜》中,也沒有發現比其更早的饾版印刷品,是以斷定‘饾版’的發明人就是胡正言。”

《十竹齋書畫譜》同樣風行天下,以至于出現了大量的翻刻之本,而胡曰從對這種情況也很了解,是以他在康熙年間再版時寫道:“是傳名人翰墨,圖繪陸離,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臨摹精妙,濃淡傳奇,費本糜工,镌成大觀。原版珍藏,素逼真賞,近有效颦,恐混魚目,善價沽者,毋虛藻鑒。海陽胡正言曰從氏識于十竹齋。書業堂珍藏。”

如前所言,胡曰從除了喜歡制作箋譜,他還有治印的愛好,清順治四年,他出版了《印存初集》四卷,杜濬對該書所作序言中稱:“事有觸于手,而胸中之明。……淺人為之,目為形下之藝,故嘗易深人為之,目為形上之道,故常難。難者不苟落墨,……故俗物鬥量車載,而雅者如鳳毛麟角,是以傳世者少也。吾社中翰胡曰從氏今以必傳者也……知日從故有隐德。朝夕一小樓,好誦賈誼、劉向文及陶淵明之詩,至于籀繪事固其所獨擅……使天下知曰從之學與曰從之品,然後曰從之能事,庶幾或繼而起也。”

胡曰從雖然是位文化商人,但他卻不願與人交往,整日躲在小樓上讀書,這樣的性格竟然能制作出如此暢銷的箋譜,真的令人感歎。而其性格的形成應當跟他的人生經曆有一定的關聯,明朝滅亡時,福王朱由崧被立為弘光帝,因為大明國玺找不到了,故胡曰從重新刻治了一方龍文螭鈕國玺,同時他還寫了篇《大寶箴》一同獻給福王:

祖宗大寶,傳曆永世。自天啟中,宦豎竊弄,寶幾墜地。先帝聖明繼統,拳拳奉持十有七年,憂勤不怠。不幸淪喪,光啟陛下。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帷陛下祈天永命,以仁為寶,克贊中興,報仇雪恥,缵服舊物。則大寶永永,與天無極。詩曰:天難谌斯,命不易哉!守寶之道,在是而已。

福王對此興趣不大,隻賜給胡曰從“武英殿中書舍人”的職位,胡感覺到自己無法在朝廷中受到重用,于是辭職而返。清吳翌鳳所編《清朝文徵》中有《胡曰從中翰九十序》,該序中有如下一段話:

既得上谕,所司收新寶,而官本生中書舍人以示恩獎,然意在寶不在箴矣,改弦易轍無聞也。翁語所親曰:“昔南宋陳亮上書言天下大計,朝廷不能用,議量予一官,亮不受曰:‘吾欲為國家開數百年之基,豈用以博一官乎?’即日渡江東歸。吾雖才不逮亮,而所遭适類是。天下事真不可為矣。”

而後胡曰從隐居在南京以出版為生,南明失去了一位忠臣,而卻給天下增添了一位偉大的出版家。關于他所創十竹齋存在的時間,潘天祯先生在《胡正言生卒、定居及啟用十竹齋名的時間考察》中經過詳細考證,一是推論出胡曰從在南京居住的時間:“在沒有查到更具體可靠的文獻之前,将正言到南京的時間定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左右,即正言20歲左右,比30歲以後的說法有根據得多。如果從萬曆三十一年(1603)起算到康熙十三年(1674)卒,正言一直居往在南京長達七十二年之久。”二則給出了十竹齋的存世年頭:“上文考察如無大誤,則十竹齋的曆史,當始于天啟初年(元年為1621),迄于康熙中期(三一年為1691),前後約70年。”

胡曰從的《十竹齋箋譜》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依然看重此譜的價值,1934年8月,他在給鄭振铎的信中說道:“《十竹齋》箋樣花卉是最精絕的,這種藝術手法超過了現代的很多名家;裡面的山水刻得也很好。”而轉年4月,魯迅又跟鄭振铎說:“這種套版佳書在清朝已經很少有,就算是将來怕也未必有這等刻工和印手,在你以後的三百年間,也沒有在其上的了。

在鄭振铎的努力下,《十竹齋箋譜》得以重新刻制,可惜魯迅隻看到翻刻的《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就去世了,而重新翻刻的《十竹齋箋譜》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直到今天,他們翻刻的這部箋譜已經成為了古籍拍賣會上的搶手貨。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南京十竹齋匾額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南京十竹齋街景

到如今,十竹齋依然是著名的品牌。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我在南京尋訪時特意去探訪了十竹齋,其地點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太平南路72号。眼前所見已經完全改成了一片宿舍樓,而十竹齋隻是臨街的門臉房。這種物不是人亦非的結果,多多少少還是讓自己的懷舊心有一絲的惆怅。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休甯胡正言故居匾額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故居的稱号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故居正門

關于胡正言的家鄉,潘天祯在《胡正言家世考》一文中予以了詳細的梳理,南京刑部湖廣清吏司郎中張兆曾《格言類編序》中說:“曰從名正言,胡安定裔,十竹齋主人。”原來胡曰從乃是北宋大儒胡瑗之後,胡瑗乃是海陵人,然胡曰從卻居住于安徽休甯,其家族何時由海陵遷往休甯,未見資料記載。但如今休甯卻有胡正言故居,其地點位于安徽省休甯縣海陽鎮文昌巷。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左旁是文保牌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側旁的狀況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文昌巷

從黃山市乘大巴來到休甯,而後打車前往文昌巷,到其門前看到的卻是大門上着鎖。無奈隻能圍着這處舊居四處探看,胡正言故居緊挨着休甯縣婦幼保健院的高樓,高樓漆成粉紅色,兩處緊挨在一起,形成了視覺上的錯亂感。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對面的龍池閣

胡正言十竹齋:饾版拱花,依此揚名(下)韋力撰

向環衛了解一些細節

按照文物法的規定,文保機關都要列明保護點四圍的距離,而這座樓緊貼舊居而蓋,顯然不是合規的做法。但從好處想,這處舊居已經立上了文保牌,畢竟有遺迹可探尋,雖然到其門不能入,但站在這裡看着眼前的一切,還是有欣慰感。然而這座古建築卻不像是明末時所建,以我的感覺這裡有可能是民國年間重新翻蓋者。站在這裡四處探望,馬路對面有龍池閣小巷,那裡的老建築年份遠高于胡正言故居,可惜那裡的老建築與這位著名的出版家搭不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