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裴松之注"能夠推翻《三國志》史源記載嗎?

作者:白曜徳

對待這個課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裴松之注和《三國志》史的辯證關系。

衆所周知,陳壽著述《三國志》簡潔明了,沒有太多不确定及夾雜論述。而《三國志》留存後事,就有各種各樣的人在著述文獻或史料時,夾雜了不同于《三國志》記載的"看法"及論述,亦有補缺陳壽之"所不言"。

因為史傳"駁雜",這就是裴松之注解《三國志》的動機和前提條件。

裴松之注言"備異"、"懲妄"、"補阙"。"備異"當是注引不同于《三國志》史源記載的論述,"懲妄"當然是"注引"逆反《三國志》史源記載,"補阙"當然是補充陳壽所未載。

裴松之注作為文獻資料集大成者,注引《三國志》記載之注釋。但裴注能作為"史著"嗎?恐怕不能。它隻能是陳壽《三國志》的一個附件出現,而不能作為一部曆史史著展現。道理很簡單,撤掉《三國志》原文記載,裴注即是散落一地雞毛。

裴注就是注解,因為《三國志》記載存在,它才有去诠釋注引的載體。

裴注是正史嗎?《三國志》當然是正史,但裴松之注就不一定,它引用正史、野史、文獻、故事、神話傳說等等,因為裴注不是作為一部獨立史著出現,它也就沒有所謂正史或野史的屬性。

裴松之注引能夠推翻《三國志》史源記載嗎?不能,因為皮之不存——毛都沒有!

襄陽說者們經常拿裴注《三國志》打腫臉充胖子,因裴注依附《三國志》,它們把裴松之注引之野史記載,也納入"正史"論,顯然他們是一種碰瓷心理,意在讓别人信服。

襄陽說者們拿裴注引用《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曰隆中",去否定諸葛亮本人主證認定"躬耕于南陽"。這個南陽是今天下三分之三國鼎立版圖割據及其郡縣劃治現狀認同下的南陽,是227年的南陽郡。三國南陽郡居于義陽郡新野縣以北,南鄉郡以東地區。三國時鄧城置縣歸屬襄陽郡,鄧縣歸屬義陽郡,三國曆史地理記載明确。

習鑿齒先生說"襄陽有孔明故宅",這個襄陽當然指三國襄陽郡,因為"亮家""故宅"所在地标于東晉襄陽城西二十裡,在漢水故河道以北的泥咀鎮毗鄰區域(現在更名卧龍鎮)。東漢時這個泥咀毗鄰區歸屬鄧縣縣境,三國時歸屬襄陽郡鄧城縣所轄,是以習鑿齒曰"襄陽有孔明故宅"。

但既是"襄陽故宅""襄陽亮家",又何必能夠成為諸葛亮本人主證認定的"躬耕于南陽""居草廬"呢?顯然襄陽"故宅""亮家"與諸葛亮認定的南陽草廬不是一個地方。而三國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和襄陽郡是一個并列存在。

不然,既是"南陽鄧縣隆中",又何必"襄陽故宅"呢?習鑿齒先生本人也說不清楚,誰能夠說得清楚?

故裴注"鄧縣隆中"說,相對于諸葛亮本人主證認定,是裴注"備異"之引,因為它不同于諸葛亮本人認證之南陽。

陳壽《三國志》記載所有相關南陽的論述,諸葛亮本人認定的南陽論述,都是以南陽郡治宛縣、南陽郡城宛城為中心的曆史事件發生,沒有一條"南陽"事發指向"南陽鄧縣隆中"地标或"南陽鄧縣"這樣的稱謂,為什麼?因為陳壽和諸葛亮認定的是三國鼎立版圖割據及其郡縣劃治現狀下的認同。

參考資料:諸葛亮本人主證認定。

1、公元227年,諸葛亮本人認定躬耕于"今天下三分"現狀下之南陽。

2、公元231年,諸葛亮自認南陽人陳震為鄉黨,李嚴亦南陽鄉黨。

鄉黨出自《三國志卷三十九》:建興九年,都護李平坐誣罔廢;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複有蘇、張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這段話意思:建興九年(231年),都護李平因誣告諸葛亮而被廢為平民,諸葛亮給長史蔣琬、侍中董允的信說:“孝起前年臨去吳國時,曾告訴我說李平肚子裡多有巧詐,南陽同鄉都認為他不可接近。我以為有如此巧詐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蘇秦、張儀那樣坑人,出乎人的意料。這事應讓孝起知道。”

3、公元234年諸葛亮《寄子書》曰:餘自南陽隆中結構草廬于卧龍崗下躬耕稼穑。

4、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諸葛亮自宜昌入蜀時,途徑黃牛廟修繕并鑿開石碑記載"仆躬耕于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

5、金壇謹慎堂《諸葛氏宗譜》雲:南陽始祖忠武公發迹南陽,遂成鼎族……京由南陽還河東……

6、《琅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亦雲:“亮生于琅琊,遷居于南陽,官于西蜀。”又曰:諸葛均娶南陽林氏之女為妻,次年得子……

7、山東臨沂《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諸葛氏家于琅琊,遷于南陽。

8、晉永興中(諸葛武侯卒後70年),西晉将軍劉弘奉天子之命,"于沔之陽……登隆山以遠望,轼諸葛之故鄉"前去祭拜先哲孔明。其祭文《諸葛故宅銘》記載的諸葛故鄉之地理坐标,是對諸葛亮本人認定"躬耕于南陽"之印證。

王隐《蜀記》收錄了劉弘将軍和李興的這一篇祭文,王隐把諸葛故鄉稱謂隆中,這在地理方位上是于沔之陽隆中,也是諸葛亮确認的南陽隆中卧龍崗之地标印證。

9、公元228年,諸葛亮後《出師表》又曰:操"困于南陽"——這個南陽是曹操讨伐張繡的地方,時張繡駐防宛城——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于表。

曆史背景:曹操北方面臨袁紹威脅,徐州方面面臨袁術、劉備勢力盤踞侵襲,曹操許都後方為南陽張繡兵伐騷擾,不得安穩。曹操三伐張繡損兵折将而不得脫身,又無力迅速征服宛城張繡,故"操困于南陽"。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著史者陳壽眼中南陽是什麼樣子?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亮)遭漢末擾亂,随叔父避亂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

這個南陽在哪裡?陳壽告訴我們:

1、"張繡在南陽"——劉表使張繡駐防宛城(南陽)。

2、"孫堅比至南陽"——孫堅比至宛城,殺郡守張咨。

3、"甘甯因居南陽"——甘甯往依劉表未果,住在宛城(南陽)。

4、"袁術出奔南陽"——袁術躲避董卓加害,由孫堅殺南陽郡守張咨後,袁術出奔南陽(宛城),盤踞宛城。……

5、陳壽:鄧艾,義陽棘陽人;魏延,義陽人——陳壽把三國南陽郡界定在義陽郡新野縣以北,把三國時義陽郡界定在襄陽郡以北,與南陽郡之間。印證南陽。

6、陳壽:馬良,襄陽宜城人;廖化,襄陽中廬人;楊儀,襄陽人;龐統,襄陽人——陳壽确認三國襄陽郡立,襄陽郡跨過漢水轄治漢江以北的鄾縣、鄧城縣、山都縣。印證南陽。

7 、《三國志·武帝紀》:“初平元年春二月 ,是時紹屯河内,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

8、《三國志·劉表傳》:“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

《後漢書·劉表傳》:“時,江南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屯魯陽。”

9、《三國志·劉表傳》:“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

《資治通鑒》紹與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将軍袁術屯魯陽,衆名數萬。

堅前至南陽,衆已數萬人。南陽太守張咨不肯給軍糧,堅誘而斬之;郡中震栗,無求不獲。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術由是得據南陽。(《資治通鑒》印證南陽)

10、"南陽章陵諸縣複叛為繡"。

11)、南陽何颙 ,東漢相國長史。

南陽許攸 |南陽人 |2次 | 袁紹謀士投曹

南陽何晏 , 魏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

南陽圭泰 。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也 | 魏後将軍,新野侯。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衆人也 | 漢縣,屬南陽郡 |魏侍中,并賜爵關内侯。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 | 今河南方城縣 |魏宜城亭侯,南鄉亭侯、太中大夫、司徒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 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蜀漢後将軍,賜關内侯。

南陽宋仲子 |宋衷,字仲子,或稱宋忠,名字不一。| 南陽章陵縣人(今湖北棗陽市南)

陳震字孝起,南陽人也 , 蜀尚書,尚書令,封城陽亭侯。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 ,蜀郡太守、尚書、尚書令

南陽杜祺 |南陽郡 | 蜀監軍,官至大将軍蔣琬司馬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 | 南陽人 | 蜀尚書令,中都護,骠騎将軍 都鄉侯

王連字文儀,南陽人也 。 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 平陽亭侯

許慈字仁笃,南陽人也 | 南陽人 |蜀大長秋

宗預字德豔,南陽安衆人也 |蜀鎮軍大将軍、兖州刺史 關内侯

南陽黃柱 |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 | 蜀漢光祿勳

(張)處仁本名存,南陽人也 | 南陽 | 蜀廣漢太守

吳主權王夫人,南陽人也

南陽謝景 ;謝景者字叔發,南陽宛人|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3 次|東吳豫章太守

南陽張津 ,東漢交州牧。

襄陽說者們睜大眼睛看看:陳壽筆下的南陽,有"南陽鄧縣""南陽新野"之稱呼嗎?

如果有,歡迎提供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