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裴松之注"能够推翻《三国志》史源记载吗?

作者:白曜徳

对待这个课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裴松之注和《三国志》史的辩证关系。

众所周知,陈寿著述《三国志》简洁明了,没有太多不确定及夹杂论述。而《三国志》留存后事,就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著述文献或史料时,夹杂了不同于《三国志》记载的"看法"及论述,亦有补缺陈寿之"所不言"。

因为史传"驳杂",这就是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动机和前提条件。

裴松之注言"备异"、"惩妄"、"补阙"。"备异"当是注引不同于《三国志》史源记载的论述,"惩妄"当然是"注引"逆反《三国志》史源记载,"补阙"当然是补充陈寿所未载。

裴松之注作为文献资料集大成者,注引《三国志》记载之注释。但裴注能作为"史著"吗?恐怕不能。它只能是陈寿《三国志》的一个附件出现,而不能作为一部历史史著体现。道理很简单,撤掉《三国志》原文记载,裴注即是散落一地鸡毛。

裴注就是注解,因为《三国志》记载存在,它才有去诠释注引的载体。

裴注是正史吗?《三国志》当然是正史,但裴松之注就不一定,它引用正史、野史、文献、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因为裴注不是作为一部独立史著出现,它也就没有所谓正史或野史的属性。

裴松之注引能够推翻《三国志》史源记载吗?不能,因为皮之不存——毛都没有!

襄阳说者们经常拿裴注《三国志》打肿脸充胖子,因裴注依附《三国志》,它们把裴松之注引之野史记载,也纳入"正史"论,显然他们是一种碰瓷心理,意在让别人信服。

襄阳说者们拿裴注引用《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去否定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是今天下三分之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认同下的南阳,是227年的南阳郡。三国南阳郡居于义阳郡新野县以北,南乡郡以东地区。三国时邓城置县归属襄阳郡,邓县归属义阳郡,三国历史地理记载明确。

习凿齿先生说"襄阳有孔明故宅",这个襄阳当然指三国襄阳郡,因为"亮家""故宅"所在地标于东晋襄阳城西二十里,在汉水故河道以北的泥咀镇毗邻区域(现在更名卧龙镇)。东汉时这个泥咀毗邻区归属邓县县境,三国时归属襄阳郡邓城县所辖,所以习凿齿曰"襄阳有孔明故宅"。

但既是"襄阳故宅""襄阳亮家",又何必能够成为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的"躬耕于南阳""居草庐"呢?显然襄阳"故宅""亮家"与诸葛亮认定的南阳草庐不是一个地方。而三国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和襄阳郡是一个并列存在。

不然,既是"南阳邓县隆中",又何必"襄阳故宅"呢?习凿齿先生本人也说不清楚,谁能够说得清楚?

故裴注"邓县隆中"说,相对于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是裴注"备异"之引,因为它不同于诸葛亮本人认证之南阳。

陈寿《三国志》记载所有相关南阳的论述,诸葛亮本人认定的南阳论述,都是以南阳郡治宛县、南阳郡城宛城为中心的历史事件发生,没有一条"南阳"事发指向"南阳邓县隆中"地标或"南阳邓县"这样的称谓,为什么?因为陈寿和诸葛亮认定的是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认同。

参考资料: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

1、公元227年,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今天下三分"现状下之南阳。

2、公元231年,诸葛亮自认南阳人陈震为乡党,李严亦南阳乡党。

乡党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九》: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这段话意思:建兴九年(231年),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南阳同乡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这事应让孝起知道。”

3、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4、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5、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云: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京由南阳还河东……

6、《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云:“亮生于琅琊,迁居于南阳,官于西蜀。”又曰: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

7、山东临沂《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诸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

8、晋永兴中(诸葛武侯卒后70年),西晋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前去祭拜先哲孔明。其祭文《诸葛故宅铭》记载的诸葛故乡之地理坐标,是对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之印证。

王隐《蜀记》收录了刘弘将军和李兴的这一篇祭文,王隐把诸葛故乡称谓隆中,这在地理方位上是于沔之阳隆中,也是诸葛亮确认的南阳隆中卧龙岗之地标印证。

9、公元228年,诸葛亮后《出师表》又曰: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是曹操讨伐张绣的地方,时张绣驻防宛城——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

历史背景:曹操北方面临袁绍威胁,徐州方面面临袁术、刘备势力盘踞侵袭,曹操许都后方为南阳张绣兵伐骚扰,不得安稳。曹操三伐张绣损兵折将而不得脱身,又无力迅速征服宛城张绣,故"操困于南阳"。

我们来看看《三国志》著史者陈寿眼中南阳是什么样子?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个南阳在哪里?陈寿告诉我们:

1、"张绣在南阳"——刘表使张绣驻防宛城(南阳)。

2、"孙坚比至南阳"——孙坚比至宛城,杀郡守张咨。

3、"甘宁因居南阳"——甘宁往依刘表未果,住在宛城(南阳)。

4、"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由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

5、陈寿: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陈寿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把三国时义阳郡界定在襄阳郡以北,与南阳郡之间。印证南阳。

6、陈寿: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庞统,襄阳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印证南阳。

7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春二月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

8、《三国志·刘表传》:“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

《后汉书·刘表传》:“时,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

9、《三国志·刘表传》:“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

《资治通鉴》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

坚前至南阳,众已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坚诱而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资治通鉴》印证南阳)

10、"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11)、南阳何颙 ,东汉相国长史。

南阳许攸 |南阳人 |2次 | 袁绍谋士投曹

南阳何晏 , 魏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

南阳圭泰 。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 | 魏后将军,新野侯。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 | 汉县,属南阳郡 |魏侍中,并赐爵关内侯。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 | 今河南方城县 |魏宜城亭侯,南乡亭侯、太中大夫、司徒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蜀汉后将军,赐关内侯。

南阳宋仲子 |宋衷,字仲子,或称宋忠,名字不一。| 南阳章陵县人(今湖北枣阳市南)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 蜀尚书,尚书令,封城阳亭侯。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 ,蜀郡太守、尚书、尚书令

南阳杜祺 |南阳郡 | 蜀监军,官至大将军蒋琬司马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 南阳人 | 蜀尚书令,中都护,骠骑将军 都乡侯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 蜀屯骑校尉、丞相长史 平阳亭侯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 | 南阳人 |蜀大长秋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 |蜀镇军大将军、兖州刺史 关内侯

南阳黄柱 |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 | 蜀汉光禄勋

(张)处仁本名存,南阳人也 | 南阳 | 蜀广汉太守

吴主权王夫人,南阳人也

南阳谢景 ;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3 次|东吴豫章太守

南阳张津 ,东汉交州牧。

襄阳说者们睁大眼睛看看:陈寿笔下的南阳,有"南阳邓县""南阳新野"之称呼吗?

如果有,欢迎提供信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