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作者:玄坤文史

安德海的确是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他最後是被山東巡撫丁寶桢逮捕,就地正法,慈禧太後并非善類,但這件事情發生後,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桢卻始終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報複,慈禧太後怎麼突然就變得寬宏大量了呢?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慈禧太後

這件事并沒有那麼簡單,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丁寶桢好不容易混到巡撫一職,也算是位封疆大吏了,安德海是慈禧太後身邊的紅人,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就算丁寶桢這個人再怎麼嫉惡如仇,也不會拿自己的烏紗帽來開玩笑。

是以,别看安德海是丁寶桢下令誅殺的,但真要殺安德海的人,并非是丁寶桢,而是在丁寶桢身後給他撐腰的人,慈安太後和同治皇帝。安德海本來是鹹豐皇帝的禦前太監,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這才得到慈禧太後重用,後來又和慈禧太後密謀彈劾了恭親王奕欣。

安德海在慈禧太後鞏固權力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屢次違反了清朝監管太監的上谕。如果真要追究起來,安德海被處以極刑都不為過,但正因為有慈禧太後的庇護,安德海才能繼續作威作福,朝臣們對此十分不滿,但礙于慈禧太後,也是敢怒不敢言。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安德海

同治八年,同治皇帝已經14歲了,當初康熙皇帝也是在14歲時正式親政的,雖然慈安太後早已有意要歸政同治皇帝,但慈禧太後卻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而安德海還時常暗中挑撥,導緻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後關系不和,是以同治皇帝也非常痛恨安德海。

慈安太後主張為同治皇帝舉辦大婚,這樣慈禧太後也就沒理由繼續垂簾聽政了,慈禧太後雖然不願意,但也沒有反駁的理由,而安德海覺得有油水可撈,就以為同治皇帝籌辦婚禮為由,求慈禧太後讓他到江南去給同治皇帝籌辦大婚所需用品,準備龍袍。

按慣例,太監出宮辦事,必須要有文書,并且一切從簡,低調,不得主動和外官結交,而安德海在得到慈禧太後準許後,帶着一群随從十分招搖的出發了,他自稱自己是朝廷派來的欽差,但身上卻沒有任何的公文,每到一處還擅自使用龍鳳旗幟,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朝廷給出京官員簽發的證件,購買東西是出示,不用花錢)。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當安德海一行人來到山東德州,德州知府趙新就覺得安德海一行人來路不明,因為如果朝廷派欽差辦差,按理會提前得到通知,但他什麼消息都沒聽到,于是他就将這個情況上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桢。

丁寶桢非常厭惡安德海,立刻上了道密折給光緒皇帝,痛斥安德海的種種惡行,包括私自與外官結交;自稱外出為皇帝籌辦婚慶用品,卻沒有攜帶公文;采購物品也無傳牌勘合;在地方任意遊興,漫無稽考;違制使用龍鳳旗幟等禦用禁物;攜帶女優不成體統等,接着又下令将安德海一行人截拿審辦。

丁寶桢很快就得到了軍機處的密旨,軍機處否認了安德海奉命出京辦差,命丁寶桢将安德海從嚴懲辦,立即逮捕随行人員,不用審訊就地正法,如果安德海一行人逃往直隸境内,着曾國藩緝拿嚴懲,如有差錯,惟該督撫是問,不用再行請旨,可見軍機處比丁寶桢還着急處死安德海等人。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丁寶桢

而軍機處背後正是同治皇帝,是以真正要殺了安德海的,主要還是同治皇帝,他急切要除掉慈禧太後的心腹,也是為了要表明自己準備親政的決心。是以當慈禧太後得知安德海被誅殺,她也不難想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安德海違制在先,按律的确當誅,她沒理由給安德海辯解。

另外如果我們把慈禧當成一個睚眦必報的人,未免太小看她了,安德海對慈禧太後而言,隻是一枚棋子,殺了也就殺了,這種人要多少有多少。丁寶桢對清朝來說,功勳卓著,為安德海的死去報複他,不劃算,更何況真要殺安德海的還是同治皇帝,他和光緒皇帝不同,這是慈禧太後的親兒子,她除了咽下這口氣還能怎麼着?

丁寶桢誅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他卻沒有遭到報複呢

慈禧太後所寫《國之寶桢》

慈禧太後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這事的處理上,她不但沒有報複丁寶桢,還好言安撫了丁寶桢,後來光緒皇帝登基後,丁寶桢還被升任為四川總督,慈禧太後還特意為丁寶桢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