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桢 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于山東

作者:海峽網絡

清朝晚期出了一個紅極一時的太監叫安德海。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後的寵信,在宮廷内外驕橫無比,連同治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不成想,1869年,安德海出宮,到江南采購同治皇帝大婚所用之物時,被另一個更牛的人物逮住殺掉了。

這個人叫丁寶桢,當時擔任山東巡撫。

丁寶桢,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生于1820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桢金榜題名,考中進士,名列殿試金榜第二甲第22名,進入仕途。此後,丁寶桢曆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桢 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于山東

1886年4月21日,丁寶桢病逝于四川成都,享年66歲。丁寶桢為官清正廉潔,朝廷所發俸祿大多數救濟了貧困百姓,以至于債台高築,無錢辦理喪事。最後,還是丁寶桢的下屬一起湊錢,辦理了喪事。

喪事辦完了,就要扶柩回鄉了。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理念。一個人,不管生前漂泊多遠,死後都會歸葬故裡,“魂歸故裡”。丁寶桢的家鄉是貴州平遠,照說他的靈柩要送回貴州平遠。而且,四川與貴州相鄰,送回貴州更為友善。可是,丁寶桢的靈柩卻經過長途跋涉,從四川成都運抵山東濟南安葬。

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丁寶桢在貴州平遠已經無家可歸。

原來,丁寶桢當年考中進士後,沒有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丁寶桢按照制度辭去官職,返鄉丁憂。就在丁憂期間,貴州發生“匪患”,侵擾百姓。丁寶桢為了保衛家鄉的安甯,散去所有家産,變賣祖傳房屋,組建了一支800人的隊伍,與“匪患”作戰。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桢 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于山東

後來,“匪患”雖然被平息下去,丁寶桢的老家卻不存在了。1863年,丁寶桢到山東任職山東按察使後,便帶着家眷和兄弟族人們一起赴任。

丁寶桢在山東先後任職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和山東巡撫,前後時間長達13年之久。期間,丁寶桢的妻子谌氏和二哥等人先後辭世。丁寶桢向朝廷請旨,将親人們安葬在濟南。清朝規定,易地做官者,不能把家安在任職之地。可是,朝廷鑒于丁寶桢的特殊情況,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于是,丁寶桢在濟南購置10畝土地,作為親人去世後的安身之地。

山東是著名的孔孟之鄉,有着深厚的人文環境。丁寶桢從小就熟讀孔孟著作,仰慕孔孟之鄉。同時,丁寶桢長期在山東任職,與山東結下了特殊的情誼。

丁寶桢在山東期間,為山東父老做了大量的民生實事。

1875年,丁寶桢以“靖海安邊”為名,在濟南建造了山東機器局,而且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制造了一批性能優良的武器。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桢 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于山東

1871年和1873年,黃河在山東境内兩次決口。丁寶桢親自前往抗洪搶險第一線,與役夫同甘共苦,堵住了決口,還修建了長達250裡的障東堤修好後.此後,該地段近百年不再決口,保證了方圓幾百裡村莊裡數萬群眾的生命财産安全。

1869年,丁寶桢創辦了山東第一家新式學堂——尚志書院。尚志書院不但傳授傳統儒學,還教學天文、地理、算術等,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丁寶桢還創辦了山東第一家官辦書局——山東書局。丁寶桢在百忙之中,還為山東書局校勘刻本《十三經讀本》。

丁寶桢在為山東父老造福的同時,早已将山東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是以,立下死後歸葬山東濟南的遺願。

1886年丁寶桢病逝于四川總督任上後,山東父老聯名具奏朝廷,請求将丁寶桢的靈柩運回山東濟南安葬。

朝廷下旨,準許丁寶桢靈柩歸葬濟南:“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并追贈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誠”。丁寶桢的靈柩可以一路直行,遇水搭橋,逢屋拆屋。丁寶桢的長子丁體常擔憂這樣做會擾亂群眾,不符合丁寶桢愛民如子的情懷,便舍近求遠,走水路回到山東濟南。

第二年,丁寶桢的靈柩回歸濟南,安葬于丁家林地元配谌夫人墓的東側。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吊,軍民悼哭”,場面令人感動。這是對一個地方官員最好的懷念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丁寶桢傳》《故紙堆裡揭秘丁寶桢》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