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作者:玄坤文史

安德海的确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他最后是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就地正法,慈禧太后并非善类,但这件事情发生后,诛杀安德海的丁宝桢却始终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报复,慈禧太后怎么突然就变得宽宏大量了呢?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慈禧太后

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丁宝桢好不容易混到巡抚一职,也算是位封疆大吏了,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就算丁宝桢这个人再怎么嫉恶如仇,也不会拿自己的乌纱帽来开玩笑。

所以,别看安德海是丁宝桢下令诛杀的,但真要杀安德海的人,并非是丁宝桢,而是在丁宝桢身后给他撑腰的人,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安德海本来是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这才得到慈禧太后重用,后来又和慈禧太后密谋弹劾了恭亲王奕欣。

安德海在慈禧太后巩固权力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屡次违反了清朝监管太监的上谕。如果真要追究起来,安德海被处以极刑都不为过,但正因为有慈禧太后的庇护,安德海才能继续作威作福,朝臣们对此十分不满,但碍于慈禧太后,也是敢怒不敢言。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安德海

同治八年,同治皇帝已经14岁了,当初康熙皇帝也是在14岁时正式亲政的,虽然慈安太后早已有意要归政同治皇帝,但慈禧太后却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而安德海还时常暗中挑拨,导致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关系不和,所以同治皇帝也非常痛恨安德海。

慈安太后主张为同治皇帝举办大婚,这样慈禧太后也就没理由继续垂帘听政了,慈禧太后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反驳的理由,而安德海觉得有油水可捞,就以为同治皇帝筹办婚礼为由,求慈禧太后让他到江南去给同治皇帝筹办大婚所需用品,准备龙袍。

按惯例,太监出宫办事,必须要有文书,并且一切从简,低调,不得主动和外官结交,而安德海在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后,带着一群随从十分招摇的出发了,他自称自己是朝廷派来的钦差,但身上却没有任何的公文,每到一处还擅自使用龙凤旗帜,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朝廷给出京官员签发的证件,购买东西是出示,不用花钱)。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当安德海一行人来到山东德州,德州知府赵新就觉得安德海一行人来路不明,因为如果朝廷派钦差办差,按理会提前得到通知,但他什么消息都没听到,于是他就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非常厌恶安德海,立刻上了道密折给光绪皇帝,痛斥安德海的种种恶行,包括私自与外官结交;自称外出为皇帝筹办婚庆用品,却没有携带公文;采购物品也无传牌勘合;在地方任意游兴,漫无稽考;违制使用龙凤旗帜等御用禁物;携带女优不成体统等,接着又下令将安德海一行人截拿审办。

丁宝桢很快就得到了军机处的密旨,军机处否认了安德海奉命出京办差,命丁宝桢将安德海从严惩办,立即逮捕随行人员,不用审讯就地正法,如果安德海一行人逃往直隶境内,着曾国藩缉拿严惩,如有差错,惟该督抚是问,不用再行请旨,可见军机处比丁宝桢还着急处死安德海等人。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丁宝桢

而军机处背后正是同治皇帝,所以真正要杀了安德海的,主要还是同治皇帝,他急切要除掉慈禧太后的心腹,也是为了要表明自己准备亲政的决心。所以当慈禧太后得知安德海被诛杀,她也不难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安德海违制在先,按律的确当诛,她没理由给安德海辩解。

另外如果我们把慈禧当成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未免太小看她了,安德海对慈禧太后而言,只是一枚棋子,杀了也就杀了,这种人要多少有多少。丁宝桢对清朝来说,功勋卓著,为安德海的死去报复他,不划算,更何况真要杀安德海的还是同治皇帝,他和光绪皇帝不同,这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她除了咽下这口气还能怎么着?

丁宝桢诛杀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为何他却没有遭到报复呢

慈禧太后所写《国之宝桢》

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这事的处理上,她不但没有报复丁宝桢,还好言安抚了丁宝桢,后来光绪皇帝登基后,丁宝桢还被升任为四川总督,慈禧太后还特意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