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的顧恺之,不止是個大畫家,裝傻充愣有原因一二三

作者:古今縱橫談

一提到東晉的顧恺之,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畫家地位,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堪稱我國人物畫的巅峰。但畫畫并不是顧恺之的全部,他的詩賦和書法也是很出彩的,當時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癡絕”。

其實他還做過權臣桓溫和殷仲堪的參軍,也在桓玄那裡任職。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顧恺之在那個時代的行為不僅癡還有些傻,但,那隻是他的掩飾,背後是他無奈的生存智慧。

<h1>一</h1>

顧恺之是晉陵郡無錫縣人,他的父親擔任過尚書左丞。顧恺之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寫過

一篇《筝賦》,對别人說:"我這篇賦比起嵇康那把琴,不懂的人肯定會認為它晚出而不重視它,但是那些見識高明的人一定會因為它的高妙而珍視它。"

大司馬桓溫推薦他為自己的參軍,很受桓溫的信任。桓溫死後,顧恺之到他墓前拜祭,寫了

首詩:"山崩滄海幹,魚鳥何所依!"有人問他:"你是如此地推崇桓公,那麼你痛哭的情景

可以用詩來表達出來嗎?"顧恺之不假思索地說:"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顧恺之生性诙諧,喜歡開玩笑,大家都喜歡和他來往。後來他擔任了殷仲堪的參軍,也很受

器重。

真實的顧恺之,不止是個大畫家,裝傻充愣有原因一二三

殷仲堪在荊州的時候,顧恺之請假回家,殷仲堪專門借給他一個布帆。結果船開到一個叫

破家的地方,遭遇了大風,船被風浪打壞了。顧恺之給殷仲堪寫信說:"那個地方叫破家,真是'破家而出"啊!同行的人都平安無事,布帆也沒有壞。"

回到荊州後,人們向他問起會稽這個地方的風景,顧恺之說:"上千座山峰在一起竟相展現靈秀之氣,上萬道溪流争相奔流。草木郁郁蔥蔥,像雲蒸霞飛。"很有文采。、

有一次,恒玄和顧恺之在殷仲堪家做客,三個人比試誰說話最能表達出事物的極緻。顧恺之說:"火燒平原,寸草不留。"桓玄說:"白布裹棺材,豎起招魂幡!"殷仲堪說:"把魚扔到深淵裡,把鳥放到藍天上。"

然後又比試進能說出最危險的情景。

桓玄說:"在長矛尖頂上淘米,在劍尖上煮飯。"股仲堪說:"百歲高齡的老翁禁爬枯樹枝。"有一個站在旁邊的參軍插嘴道:"盲人騎匹瞎馬,走近深水池。"

殷仲堪正好有一隻眼睛因為生病而瞎掉了,聽了這話,他吃驚地說:"這話也太通人了!"就不再說下去了。

顧恺之每次吃甘蔗的時候都是從尖上開始慢慢嚼,一直吃到根部(甘蔗根部比尖要甜。)别人覺得他這種吃法很奇怪,他卻說:這就是所謂的漸入佳境嘛。"

<h1>二</h1>

顧恺之尤其擅長繪畫,他勾線、塗顔色都非常精妙,謝安對此非常佩服,認為自有蒼生以來,

還沒有人達到過這種境界。

顧恺之每次畫完人像後,都不點眼睛,有時甚至幾年都不點。别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人四肢的美醜本來就對畫像的精妙之處沒有多大影響,人像的傳神之處全部都在眼睛裡面。"

真實的顧恺之,不止是個大畫家,裝傻充愣有原因一二三

【女史箴圖局部】

顧恺之很欣賞嵇康的四言詩,為這些詩專門配了圖,他常說:"要畫出手彈琴的姿勢很容易,但要畫出目送大雁歸來的意境卻很難。"

他畫的每一幅人像,在當時都稱得上是妙絕之作。他想為殷仲堪畫像,殷仲堪因為自己有眼病,不适合畫像,于是極力推辭。

顧恺之對他說:"大人您的特點恰恰就是在您的眼睛上,如果把您的瞳孔塗得黑黑的,再用飛白在上面輕抹,使其像淡淡的雲遮住月亮一樣,不是很好看嗎?"殷仲堪這才答應。

顧恺之曾經收藏了一櫃子的畫,在門上貼上封條,然後把櫃子寄送給桓玄。那些畫都是顧恺之鐘愛的精品,桓玄找人把櫃子背面打開,把裡面的畫拿出來,而前面的封條一點都沒有動,把櫃子弄好後送還回去,想捉弄顧恺之,告訴他櫃子并沒有打開。

顧恺之見封條确實沒有動,但畫都沒了,他隻好說:"絕妙的畫是通靈氣的,肯定是變化飛走了,就和人成仙飛上天一個道理。"絲毫沒有露出奇怪的神情。

<h1>三</h1>

顧恺之為人矜持,喜歡自誇,常常言過其實,當時的輕薄少年就故意對他胡亂吹捧,以此來

捉弄他。他還喜歡吟詩,自以為得到了古代賢人的風韻。

有人請他學洛陽書生吟詩的樣子,他回答道"怎麼能學那些老奴婢的聲音呢?"

真實的顧恺之,不止是個大畫家,裝傻充愣有原因一二三

【洛神賦圖局部】

後來他擔任了散騎常侍,和謝瞻是鄰居。到了晚上,顧恺之就在月色中高聲吟詩,謝瞻故意在遠處贊揚他,顧恺之聽到贊揚後吟得更加起勁,連疲倦都忘記了。

謝瞻要睡覺的時候,讓别人代替自己贊揚顧恺之,顧恺之也沒覺察出換了人,結果一直吟到天亮。

桓玄曾經拿了一片樹葉捉弄他,說這就是蟬用來遮住自己的樹葉,用它來遮住自己,别人就看不見你。

顧恺之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話,很高興地接過了那片葉子。

他拿那片樹葉放在自己眼前遮住自己,桓玄故意當着他的面小便,顧恺之以為桓玄真的看不見自己,于是非常珍惜那片樹葉。

顧恺之在桓溫手下任職的時候,桓溫說:"顧恺之身上癡呆和狡猾的部分各占了一半,兩者合起來正好平衡。"

說白了,顧恺之這是裝傻充愣,為形勢所迫,他早就看出了桓玄的野心,雖然在桓氏父子手下任職,也受到了殘酷的政治沖擊和打壓,但他那“癡絕”逸事早已馳名天下,到桓玄被殺後,反而還升了官,62歲死在任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