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5年大授銜,共有5位軍級将領被低授為大校,分别是啥原因?

1955年9月份,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重要貢獻的将領們,我軍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大授銜。這次授銜的主要依據是資曆、職務和戰功。按照這個标準,當時的軍級将領基本都是少将,個别的還被授予了中将和上将。但有5位軍級将領卻僅被授予大校軍銜,他們分别是誰?因何原因被低授了呢?

55年大授銜,共有5位軍級将領被低授為大校,分别是啥原因?

16軍軍長尹先炳。尹先炳是湖北漢川人,出生于1915年,15歲加入紅軍隊伍,擔任過團參謀長并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尹先炳先後擔任過八路軍129師新編第11旅旅長(副旅長為秦基偉)和冀魯豫軍區湖西分區司令員。解放戰争中,他的最高職務是二野第5兵團第16軍軍長。1952年12月,尹先炳率16軍入朝參戰。在北韓戰場上,他在個人生活作風上犯了嚴重錯誤,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是以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3軍政委張力雄。張力雄是福建上杭人,出生于1913年,16歲參加革命。紅軍時期擔任過團政委并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當時第7軍分區的司令員是皮定均;解放戰争時期張力雄的最高職務是13軍政委。1955年授銜的時候,張力雄的資曆和職務足以授少将,但他長期擔任政工幹部,戰功稍顯不足,是以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将,今年108歲仍健在。

55年大授銜,共有5位軍級将領被低授為大校,分别是啥原因?

張力雄将軍

60軍政委劉瑄。劉瑄是山東鄒平人,出生于1918年,18歲參加革命。抗戰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13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争時期的最高職務是二野第3兵團第11軍31師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劉瑄跟随12軍入朝參戰,擔任第31師政委,參加了金城戰鬥、秋季反擊戰和上甘嶺戰役,1955年3月升任60軍政委。1952年定級時,劉瑄被定為正師級幹部,加上他紅軍時期的資曆比較淺,是以1955年被授予了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将。

24軍軍長梁金華。梁金華是湖南湘陰人,出生于1913年,18歲參加紅軍,擔任過特務營營長。紅軍主力長征後,他和陳毅一起留在南方,打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争。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梁金華進入新四軍任職,最高職務是皖南支隊支隊長;解放戰争期間,他的最高職務是24軍副軍長。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梁金華跟随部隊入朝作戰,不久後升任志願軍24軍軍長。24軍在北韓戰場上打得十分出色,累計斃傷俘敵16000多人。在對待戰俘問題上,梁金華有一些過激做法,在當時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是以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将。

55年大授銜,共有5位軍級将領被低授為大校,分别是啥原因?

28軍代軍長肖峰。肖峰是江西泰和人,出生于1916年,11歲參加革命,12歲加入紅軍隊伍,擔任過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政委并跟随部隊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參謀長;解放戰争時期他的最高職務是28軍代軍長。依照肖峰的資曆和職務來看,1955年他理應被授予少将軍銜。但金門戰役的失利影響了他的授銜,最終他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