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本文選自錢穆先生《中國思想史》。特此摘錄,以飨讀者。
孔子講仁,墨子講"兼愛"。"兼愛"之反面是"别愛"。墨子認為儒家言仁,雖說是一種博愛,而此種愛仍是有分别的。愛自己的父母,必勝過愛别人之父愛自己的家庭,必勝過愛别人之家庭。愛自己之國,必勝過愛别人之國。
如是則國與國相争,家與家相競,人與人相别。不必個人主義才始産生人類之自私自利。儒家言仁,也将助長人類之自私與自利。故墨子主張兼愛,此是一種無分别之愛。故墨子主張:
視人之父若其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别愛,這是一種有差等的愛。"視人之父若其父",才始是兼愛,是平等愛。但别人的父母,不是和自己的父母顯然有分别麼?墨子又如何教人"視人之父若其父"呢?
在墨子之意,若從人生界看,固見人生有差别相,若從宇宙界看,則人生将隻見平等相。是以墨子又提出"天志"的觀點來,作為他兼愛理論之張本。他說:
天兼天下而愛之。(墨子天志中)
何以呢?
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墨子天志下)
天旣把人類平等看,而人類自偏要互相差别看,是以墨子說:
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孔子是把人的立場、人的标準來講人道,是以主張仁。墨子則從天的立場、天的标準來講人道,是以主張兼愛。
換言之,孔子從人生界立論,墨子卻改從宇宙界立論。主張兼愛,一切平等,視人之父若其父,便不該有禮,禮正代表着一種人與人間之差别。
在墨子看來,禮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尤其是儒家主張的葬祭之禮,剝奪活人的生活資料來供奉死人,這不是奢侈嗎?是以墨子一面雖主張"明鬼",主張:
上尊天,中事鬼神,下夫妻。墨子因主張有天,是以亦主張有鬼。(墨子天志上)
但又提倡節葬。他說:
古者聖王制為節葬之法,曰: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掘穴深不通于泉流,不發洩則止。死者旣葬,生者毋久喪用哀。(墨子節用中)
墨子主張節葬的用意在節用。墨子站在"節用"的觀點上來非禮、非樂。墨子要人"視人之父若己之父",其實則做到"視己之父若人之父"了。墨子主張愛要平等無差别,但為實際上外面的經濟物質條件所限,亦為内面的自己心情之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則隻有平等減薄。
不能厚待别人父親像自己父親般,則隻有薄待自己父親像别人父親般。換言之,則是不當他自己父親看,隻當他像别人父親看。是以孟子說: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
"無父"是指斥他的無差别相,卽是墨子理想中的平等境界。
但墨子并非空發此論,墨子實在能躬行實踐。莊子說墨子: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
可見墨子精神,不僅在減薄自己父親的待遇,也減薄了自己的待遇。他不能讓人平等過高水準的生活,便隻有先教人平等過低水準的生活。
他以身作則地教人來過一種最低标準的人生,卽是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人生。但這那裡是人生理想呢?不是以夫妻之名,而轉近于不夫妻之實嗎?墨子道:不!
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風,栉疾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莊子天下)
禹不是大家所崇拜的大聖人麼?禹之治洪水,不是為兼愛天下之衆的麼?禹如此般的形勞吃苦,這該卽是我們人類理想的生活标準。是以說:
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莊子天下)
但後來莊子批評他說: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能獨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莊子天下)
這是說:墨子雖存心為天下人着想,但天下人之心,卻不能接受墨子那般的想法呀!
近代有人說,墨學很像耶教,但墨子從未想象到人生世界以外的另一個人生,他從未提供到死後的天堂與樂園來作現世人生之補償。
他刻苦了人生,沒有鼓舞着人死。在這上,墨子依然在東方思想裡,他隻能做東方一聖人,不配做西方一教主。
歡迎關注“讀錢穆”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