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西部牛仔進行一對一的對決,今次的美國站在COTA也出現了極其經典的對決,那種未知最後鹿死誰手的緊張感完全蓋過了睡意。最終比賽由維斯塔潘強頂壓力拿下了關鍵一勝,距離其第一個總冠軍的寶座似乎又進一步。
在今站比賽之中,兩位冠軍争奪者皆表現出現象級的水準,當大家還在地球的時候,漢密爾頓和維斯塔潘都已經身處火星了,就連最近的佩雷茲都落後他們40秒之多。而今次分析也順理成章地會集中于漢密爾頓和維斯塔潘身上,究竟梅奔今場為何大熱倒竈?維斯塔潘今場又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地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焦點1︰維斯塔潘開出精彩一役</h1>
今站的比賽仿佛令人夢回2005年的聖馬力諾站,在那時候,賽場上有一位七冠王正在從後苦苦追趕,但死活超不了車;而也正正是有一位20多歲、正在争取自己第一個世界冠軍的年輕人頂得住巨大壓力,最終以0.2秒的優勢把該場比賽的冠軍拿下。當年舒馬赫 vs 阿隆索的精彩故事,今站由漢密爾頓與維斯塔潘接力上演。
說回比賽,今站紅牛的勝利由兩部分構成,第一是政策,在比賽初段,紅牛便以一個undercut成功把領先位置搶了回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戰術思路,畢竟COTA是比較吃胎的賽道,新輪胎帶來的優勢并不小。第二則是歸功于維斯塔潘的出色發揮,而這也是赢出的最大關鍵。不得不說他今站可謂開出了冠軍風範,也特别展現出在關鍵時刻的出色處理能力,因為如果仔細看的話,會發現維斯塔潘的勝利得來不易。
時間回到第29圈,那時候漢密爾頓剛剛好追進維斯塔潘的三秒區内,而紅牛在懼怕梅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下,便早早叫了這位荷蘭車手進站,這時賽事還剩下幾乎一半的路程。
不過,維斯塔潘的發揮蓋過了問題。在戰術上,他透過Team Radio跟車隊建議叫佩雷茲也提早進站,以避免漢密爾頓可以在前方擁有太多的戰術空間。另一方面,他今場的保胎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有細心看維斯塔潘的車載的話會發現,他在進入某些彎角中會提早輕力刹車并松開一點油門,務求減少鎖死的機會,也減少輪胎的壓力,在彎多且凹凸不平的賽道中,要持續做到這一點可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一點也是非常關鍵,因為在最後階段中,維斯塔潘的輪胎就是是以得到足夠的餘量推進,時間甚至比漢密爾頓要快。
正正就是以上的關鍵發揮,令維斯塔潘以些微優勢取得關鍵的勝仗。距離最終揭曉總冠軍的結果還有5場比賽,但至少就今場的冠軍而言,維斯塔潘是帶給了大家極高水準的演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焦點2︰梅奔的大熱倒竈與可變懸挂</h1>
在車房的另一面,梅奔今站可謂大熱倒竈,因為就賽道的特性而言,COTA是非常适合W12的,而車隊在這裡也有輝煌的往績。本來今次是漢密爾頓取回積分榜領先的好機會,但最終卻變成被維斯塔潘拉開了在榜上的距離。
當然,今站并不是漢密爾頓的錯。論表現,由比賽開始到結果的一刻,漢密爾頓都是在把W12開到上極限,不論彎心還是出彎的角度,他都是幾乎取最極端的線路,隻可惜最後還是差一點點才能翻盤。論政策,其實梅奔的政策組已經做得相當好,第一次進站被後方的紅牛undercut屬無可厚非,而後續再想到用較新的輪胎做後追也屬合理,因為資料上來說紅牛的白胎是很難捱幾乎30圈的。事實上,如果前方的不是維斯塔潘,又或者比賽多跑1~2圈,獲勝的也許就是漢密爾頓了。
不過,為什麼W12跑不出周五的氣勢與速度?他們周五可是整整領先1秒之多啊。而且他們不是有「可變懸挂」的黑科技麼?怎麼突然就輸給紅牛了呢?
關于這個,大家可以留意在FP1之後的小細節。梅奔的工程師在練習賽後是一直在底闆附近進行維修與加強的。因為可變懸挂,W12的底闆比其他賽車壓得更低,這令賽車的底闆與擴散器一直跟COTA的颠簸地面激烈碰撞,是以為了避免W12在比賽中因底闆損壞而退賽,車隊今站并沒有用上可變懸挂,也提高了懸挂的高度。換言之梅奔是以非正常的調校來跑這場比賽的,這可從沃爾夫的賽後通路證明得到。
這就可以很好解釋了為何梅奔會在一夜之間失去接近1秒的優勢,也就是梅奔在COTA大熱倒竈的原因。而這也令未來幾站變得非常有趣 –– 如果漢密爾頓以非正常調校跑比賽都隻是僅負于維斯塔潘,那麼之後幾站W12一旦用回可變懸挂,那麼他們豈不是奪回優勢與主導權?不論如何,而後面幾站的比賽應該都會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