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蓋鲽原種繁育與增養殖儲存技術

黃蓋鲽原種繁育與增養殖儲存技術

李秀梅等

黃蓋鲽為黃、渤海地區特有的一種冷水性鲆鲽魚類,以蓬萊近海為主要産地,地方名又稱當地生、地生魚、偏口魚、黃蓋、沙闆、小嘴、沙蓋。黃蓋鲽體扁平呈橢圓形,頭小,口小,兩邊口裂不等長。兩眼小并均長在頭右邊,有眼一側為後頭,呈深褐色,被栉鱗,有不規則斑駁。“蓬萊地生子”地域範圍為東經 120°40'32.25"~121°01'26.23",北緯 37°42'39.01"~37°50'43.45",是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的特産。黃蓋鲽原種培育與儲存技術是使黃蓋鲽保持原本遺傳性狀,以達到該物種性狀穩定效果。它包括了原種培育技術、産卵孵化技術、苗種培育技術、保種培育技術、隔離保護措施及品質管理等。經過保種培育的親本具有許多優良性狀,表現出較高的生物學價值,為黃蓋鲽苗種繁育、增養殖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該試驗在國家級山東蓬萊黃蓋鲽原種場已獲得成功,現将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 技術條件

1.1 生産設施

原種場擁有工廠化育苗與養殖工廠中的房間 38 000 m 2 ,其中苗種工廠中的房間4 000 m 2 (有效育苗水體面積3 200 m 2 ),原種培育工廠中的房間 1 000 m 2 ,親魚培育及良種選育工廠中的房間2 000 m 2 ;露天保種池 2 個,共 30 hm 2 。場區内各類育苗養殖設施齊全,餌料培育工廠中的房間 2 000 m 2 ;餌料加工冷庫(600 t)一座。水、電、氣、暖系統完備。

1.2 實驗器材

電子顯微鏡照相系統、解剖鏡、手術剪刀及正常儀器 1 套。

2 原種培育

2.1 親魚來源及選優

采捕蓬萊黃蓋鲽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内的野生親魚或原種場内儲存的原種親魚,經過初步篩選,選取身體肥滿、體色正常(鮮豔,無白化)、鱗片和鳍膜完整、健康無病的個體。[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2.2 親魚的強化培育

2.2.1 培育池要求 采用室内培育池,培育池的形狀以圓形為佳,要求水體在 25 m 3 以上,水深在 1.2 m 以上,水源充足并配有充足的供排水系統和充氣裝置。

2.2.2 強化培育條件 采用自然海水經沉澱淨化

處理後進行開放式循環流水培育親魚,水源水質符合 GB 11607 的要求,養殖用水水質應符合 NY 5052的要求。流水的日交換量為 4~6 個全量/天,親魚強化培育密度為 3~5 尾/m 2 ;光線強度 500~800 lx,水溫 10~20 ℃,鹽度 29~32,pH 值 7.6~8.6,溶解氧大于5 mg/L,氨氮小于 0.02 mg/L,細菌總數小于 5 個/mL。

2.2.3 培育餌料 親魚培育中,其餌料應以新鮮魚為主,以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魚為佳,如小黃花魚,也可投喂配合飼料,通過優質餌料的強化飼育促進親魚積極攝食,在培育期,應當盡早投喂含高蛋白、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餌料,并适量添加維生素 E、維生素 C 以及其他微量的營養物質。飼料有軟顆粒飼料和飼料魚。軟顆粒飼料主要成分為粉狀配合飼料、飼料魚等。飼料魚應使用新鮮、冷凍、不變質的魚。配合飼料應符合 NY 5072 的要求,飼料應大小适口,日投喂 1~2 次,日投喂量為魚體品質的 1%~3%。

2.2.4 日常管理 在親魚培育中,每天 24 h 實時測量水溫、鹽度、溶解氧、pH 值等水質因子,保證水質的穩定,每 5~7 d 徹底清刷池底 1 次,每半個月倒池1 次,經過控溫、控光及營養強化管理後的親魚,性腺基本發育成熟。

2.3 産卵與人工授精

采用人工擠卵幹法授精。先擦幹魚體和器皿,防止水及排洩物混入。然後按 1×10 5 粒卵加入 1~5 mL精液,快速攪拌均勻使受精卵充分接觸。再插入少量經沉澱沙濾的海水,使精液、卵子、水的體積比約為 0.5∶100∶100,繼續攪拌 1 min,然後靜置 5 min,再加入海水,靜置 10~15 min,待卵粒吸水膨脹後,清水清洗 1~2 次,放入 2 000 mL 量筒中,加海水使上浮卵和沉澱卵分離。受精卵用清水沖洗 2~3 次,再用脫粘液清洗受精卵 5~10 次,直至受精卵粒不互相粘連。将脫粘後的受精卵放入桶式孵化器中進行流水孵化或移入平面網箱内孵化。

2.4 受精卵孵化

2.4.1 孵化控制條件 在孵化池中采用流水或靜水對受精卵進行充氣孵化,孵化密度為 5~10 萬粒/m 3 ,日換水量為全量的 50%~70%,定時吸除死卵和污物,孵化水溫 10~13 ℃,鹽度 29~30,pH 值 7.8~8.0,溶解氧 5~8 mg/L,光照 500~1 000 lx。

2.4.2 孵化管理 在水溫 10~13 ℃條件下,由于黃蓋鲽受精卵要經過 80 h 左右才能孵化出仔魚,是以在孵化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管理,保持水環境的相對穩定,孵化期間定時清理水表面上的粘液,吸出池底的死卵;正常發育的受精卵,在孵化 24 h 後即可上浮,此時停止流水和充氣,讓好的胚胎上浮,并将其撈出,移到新的孵化池中進行後期培育,将沉到底部的畸形胚胎以及不成熟或授精的卵去掉,對提高孵化率大有好處。

2.5 苗種培育

2.5.1 育苗池的選擇 将孵化出的仔魚按養殖密度 2~4 萬尾/m 3 放入室内苗種培育池中,育苗池以圓形為好,面積為 10~20 m 2 ,水深 0.6~1.0 m。

2.5.2 水質管理 苗種培育要求水質清新、穩定,海水要經過過濾,培育适宜水溫為 10~17 ℃,水溫日變化不超過 2 ℃;培育過程中保持恒定的鹽度28~32,pH 值波動不宜過大,一般為 pH 值 7.8~8.4,連續充氣,要求水中溶解氧大于 5 mg/L,水中氨氮小于 0.02 mg/L;仔魚變成稚魚前進行靜水培育,在投喂餌料前,日換水量為總水體的 10%~20%,仔魚變成稚魚後換水率逐漸從 20%增加到 100%~200%,每日吸污 1 次。

2.5.3 飼喂管理 仔魚孵出 3~5 d 後,逐漸開口攝食,從第 3 天開始投喂輪蟲和添加小球藻,小球藻投喂密度為每毫升 25~30 萬個,輪蟲密度為每毫升5~10 個,日投喂 2~3 次;第 15 天開始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投喂密度每毫升 0.2~1.0 個,日投喂 2 次;第25 天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餌料。

黃蓋鲽原種繁育與增養殖儲存技術

2.6 成魚養殖

2.6.1 養殖池 養殖池以圓形為佳,也可用抹角方形池或橢圓形池,面積一般在 30~50 m 2 ,水深 1.0~1.2 m,進排水設計合理。

2.6.2 養殖用水 水質要符合 NY5052 标準,海水經過充分沉澱、砂濾,保證清潔無懸浮物和雜質。

2.6.3 養殖條件 光照強度 500~1 000 lx,水溫為常溫,控制夏季水溫不超過 27 ℃,冬季不低于 2 ℃,鹽度 25~32,pH 值 7.8~8.4,溶解氧大于 5 mg/L,是以要微量充氣,日換水量不少于 2 個全量;水中氨氮小于 0.02 mg/L。

2.6.4 飼喂管理 飼料選用配合飼料或鮮雜魚,配合飼料的日投喂量為魚體品質的 1%~2%,鮮雜魚的日投喂量為魚體品質的 3%~5%,日投喂 2 次。

3 保種

3.1 保種池條件

3.1.1 室外保種池條件 圍堰保種池寬 50 m,長300 m,圍堰頂部設擋浪胸牆。由于黃蓋蝶具有喜埋伏于沙層的生活習性,是以必須對底質進行改造。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清污整池後在池内深水區處鋪設沙層,增加底質中沙的含量,以利于黃蓋蝶栖息。為防止風暴潮等惡劣天氣對保種池構成威脅,需定期對保種池塘實施除險加強、清淤護坡,尤其對池塘靠海一側進行修繕加強。

3.1.2 室内養殖池條件 室内越冬的大棚采用南北朝向,工廠中的房間設計為單跨建築,排架結構。親魚培育池為圓形魚池最佳,直徑為 5.0 m,單池标稱水面19 m 2 ,水深 0.6~1.10 m(可調),池内壁采用防水做法,每池設單獨的固液分離裝置,清水回收,少量濃縮污水定時排放;排污地溝,内設循環水回水管道。

3.2 親魚的放養

捕撈和運輸親魚時,應嚴防其體表受傷,要采用質地柔軟(尼龍線)編織的、小網目(小于 5 cm)網具捕撈,捉魚等操作動作要準确、熟練,動作要輕,裝魚容器的内壁要光滑。運輸時要充氣,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雄魚放養密度 15~20 尾/m 2 ,雌魚放養密度 8~12 尾/m 2 ,放養前要注意溫度差不超過 2 ℃。

3.3 飼養管理

自然水溫,夏季不超過 20 ℃,冬季不低于 10 ℃,當水溫高于 20 ℃或低于 10 ℃時應該黃蓋鲽親魚移至室内培育池。鹽度 25~32;pH 值 7.8~8.4;溶解氧5 mg/L 以上,是以要微量充氣;自然光照強度;每天換水量為培育水體的 1/3~2/3。餌料應以新鮮魚為主,以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魚為佳,如小黃花魚,也可投喂配合飼料(應符合 NY 5072)。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3%。要勤于觀測魚的攝食、活動和生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4 清池除害

3.4.1 清污整池 室外培育池使用 3 年以上,一定要清污整池。應将培育池、溝渠等積水排淨,封閘曬池,維修堤壩,不得将池中污泥直接排入海中;室内培育池也應定期清污、刷池、消毒。

3.4.2 消毒除害 清污整池後,應清除黃蓋鲽的敵害生物,緻病生物及攜帶病原的中間宿主。

4 隔離保護措施及品質管理

原種場内的黃蓋鲽原種由技術水準較高、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進行專池培育,專人管理,通過控制餌料、溫度、光照、流水等環境條件減少病害發生,降低死亡數量;每年不斷淘汰狀态不好、老化的親本,并将收集的野生黃蓋鲽親本和原種群體繁育儲存的親本補充到原種群體,同時控制雌雄比例,始終使親本群體具有原始遺傳性狀。詳細記錄黃蓋鲽原種隔離培育的時間、地點、數量、規格、成活率及培育的親本情況;後備親本養殖面積、水深、放養、選育情況;黃蓋鲽育苗水體、選育、出池情況。對儲存的原種定期進行生态環境、形态、生長、生理和遺傳性狀的種質測定。對售出的苗種進行跟蹤調查,掌握生長和品質狀況。通過近 5 年的養殖效果看,黃蓋鲽性狀穩定,沒有出現種質退化現象。

6 小結與讨論

6.1 親本來源及性腺發育情況

親本選擇是原種儲存培育成敗的關鍵。蓬萊近海是黃蓋鲽的重要産地,這裡有豐富的種質資源。一是通過就近捕撈野生魚,再經過選優、強化培育等措施,最終将其培育成原種親本;二是從原種親本人工繁殖的子代中進行篩選獲得。經過我們多年的實踐證明,兩種技術路線都能保證親本具備黃蓋鲽的原始種質特征。

黃蓋鲽屬于分批成熟多次産卵型魚類,卵為粘性卵,卵徑大約為 600~700 μm,不太透明,不易觀察油球,完全透明而失去粘性的卵子為過熟卵,沒有呈現半透明的則是未成熟的卵子。未成熟黃蓋鲽卵質成熟度差異較大,極易造成受精後發育不同步,甚至不發育,這樣會嚴重影響孵化效果,造成仔魚因為卵黃營養供應不足而在變态過程中大量脫落,影響育苗生産成敗。

6.2 控制雌雄比例

為了保證精子的數量充足,提高卵子的受精率,雌、雄親魚配比一般以 3∶1~4∶1 為宜,少者也可3∶1 搭配。嚴格按照一定的雌雄比例進行擠卵、人工授精,以便達到同步受精,提高孵化效果和發育同步性。

6.3 保持原種性狀穩定

首先由野生黃蓋鲽原種繁育苗種,苗種經過中間培育成為後備親本,再選擇優質後備親本進行強化培育,在室外保種池内保種,每年繁殖季節繁育苗種,如此反複,最大限度保持了黃蓋鲽性狀穩定性,確定了種質不退化。

6.4 室内越冬度夏

夏冬兩季要嚴密注意水溫的變化,避免水溫過高或過低,引起黃蓋蝶死亡。在水溫過高或過低時,一般采用深井水培育,水溫适宜且穩定。雖然黃蓋蝶是一種廣溫性魚類,其适溫範圍在 2~29 ℃(最适生長溫度在 16~26 ℃),理論上可在圍堰池内自然越冬,但是冬天正是性腺發育的關鍵時期,最好是移入室内培育池進行強化培育。

黃蓋鲽原種繁育與增養殖儲存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