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日,巴格達時間淩晨2點,科威特人民正在睡夢之中,伊拉克突然出動5個師的兵力對科威特展開了進攻,科威特上萬百姓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葬身炮火之中。
當地時間下午7點左右,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失守,很快,科威特全境被伊拉克軍隊占領,緊接着,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
伊拉克徹底吞并科威特,将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對于伊拉克的侵略行為,世界諸國紛紛進行譴責,聯合國更是向伊拉克政府下達最後通牒:1991年1月15日之前,若伊拉克不從科威特撤軍,聯合國會員國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海灣戰争
對于聯合國的警告,伊拉克非但無動于衷,反而還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恬不知恥的措施:永遠廢除埃米爾政權;沒收科威特居民的所有證件;科威特人必須在10月31日前改為伊拉克國籍;将大量伊拉克平民轉移至科威特境内。
8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正式簽署指令:美國将對伊拉克實施代号為“沙漠盾牌”的軍事計劃。當天,美國部隊開赴戰場。很快,法國、德國、英國以及西班牙等多個國家接連派出部隊,聯合部隊快速集結。
布什
此時的薩達姆正沉浸在占領科威特的喜悅之中,他對于聯合國下達的1月15日撤軍警告嗤之以鼻,隻是令薩達姆沒想到的是,他的自以為是,給伊拉克帶來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進行狂轟濫炸,海灣戰争正式爆發。讓薩達姆信心滿滿的伊拉克軍隊在聯合國軍部隊的攻擊下僅僅支撐了42天。這場短暫的戰争中,伊拉克軍隊傷亡超10萬,伊拉克國内的經濟損失更是達到了2000多億美元,而美軍的傷亡不足200人,損失的也不過是50多架飛機。
薩達姆
美國在海灣戰争中的表現,給全世界上了一課,更是極大颠覆了各國軍隊對傳統戰争的認知。也正是從這次戰争之後,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進行軍事變革,更是讓我國的軍事實力快速覺醒。
伊拉克當年為何要突然入侵科威特?在海灣戰争中,美國的表現和傳統戰争模式有何不同?這場戰争對我國的軍事發展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多種因素影響,伊拉克貿然開戰</h1>
作為全球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科威特和美國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這也是全世界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可為何伊拉克政府仍然要入侵科威特?難道就不怕美國的報複嗎?這還要從美國和伊拉克那短暫的“蜜月期”說起。
1980年,兩伊戰争爆發,為了遏制伊朗的發展,美國開始向伊拉克提供援助。美國不僅将伊拉克從“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消除,而且還以低價向伊拉克銷售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還有傳言稱美國中情局對伊拉克軍隊提供了戰術支援。
本以為兩伊戰争能夠在短期内結束,可令伊拉克政府沒想到的是,這場戰争竟持續了8年之久。持續的戰争消耗,讓伊拉克難以負擔,無奈之下,伊拉克隻得向其它阿拉伯國家借外債,在兩伊戰争結束時,伊拉克已欠下了數額巨大的債務,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高達140億美元。
兩伊戰争
為了盡快償還債務,伊拉克政府希望聯合其它石油輸出國降低石油産量,然後提高石油的價格,以此獲得暴利,可沒想到科威特卻在此時刻意提高了石油産量,導緻油價不漲反跌,這就讓伊拉克政府對科威特極為不滿。可科威特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這一舉動竟差點給科威特帶來滅國之災。
除了經濟糾紛之外,伊拉克和科威特還在邊境問題上存在争端,其中最大的争端就是魯邁拉油田。這座油田位于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按理來說,兩個國家應該對油田進行合理配置設定,可是,伊拉克政府卻認為,在兩伊戰争期間,科威特趁機偷偷開采了石油,對伊拉克的利益造成了損害,是以伊拉克揚言要讓科威特進行賠償,可最後卻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絕。
當然,伊拉克之是以入侵科威特,主要還是跟伊拉克的“魔鬼總統”薩達姆有關。自從1979年執政以後,薩達姆就一心想要成為整個阿拉伯民族的統一者,可是在戰争以及軍備方面的支出,讓伊拉克的經濟危機日益加劇,是以薩達姆就萌生了侵占科威特的念頭。
科威特戰争
薩達姆認為,若伊拉克吞并了科威特,不僅能夠緩解伊拉克的國庫空虛問題,還能夠對周圍的海灣國家起到威懾作用。
當然,薩達姆在準備入侵科威特之前,必定已經考慮到了美國介入的可能性,隻不過當時的薩達姆認為,伊拉克的機械化部隊建設已經達到了世界頂端水準,完全有跟美軍進行較量的實力,可是,薩達姆終究是誤判了美軍的态度,更低估了美國自從二戰之後的軍事發展速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颠覆傳統戰争模式,海灣戰争中的美國表現</h1>
在入侵科威特之前,薩達姆就已經做好了跟美國較量的準備,而且薩達姆非常自信地認為,伊拉克有着中東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當然,這并非薩達姆的妄自菲薄,因為當時伊拉克有上百萬的軍隊,近4000輛坦克以及1400多輛裝甲車,可薩達姆沒想到的是,戰争剛一打響,伊拉克部隊就迅速落入了被完全壓制的處境。
1991年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點半,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正式向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下達訓示,指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施瓦茨科普夫
1月17日巴格達淩晨3點,代号為“沙漠風暴”的戰争正式打響,從這天開始,一直到2月23日為止,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出動了11.2萬架次的飛機,向伊拉克軍隊投放了超10萬噸的炸彈,同時,美軍的海上軍艦還向伊拉克發射了288枚“戰斧”式巡航飛彈。
海灣戰争中的空戰共持續了38天時間,美國的飛機和艦艇始終處于伊拉克軍隊的雷達探測範圍之外,但是卻能夠給伊拉克部隊以及本土設施造成緻命性的打擊。
2月22日,伊拉克宣布:停火一天後開始從科威特撤軍,伊拉克軍隊保證在21天内完全撤出科威特境内。然而伊拉克的撤軍方案卻遭到了美國的拒絕。
2月24日淩晨4點,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正式對伊拉克軍隊展開地面進攻,僅用了2天時間,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軍隊就被徹底包圍,被迫無奈之下,薩達姆隻得指令伊拉克部隊向伊拉克境内撤退。
2月28日上午,僅用了42天時間,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就徹底擊潰了伊拉克部隊,這場戰争中,多國聯軍的傷亡人數不足千人,而伊拉克的傷亡人數卻超過10萬,被俘虜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海灣戰争之是以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結束,關鍵就在于美國軍隊在戰場上采取的新型戰争模式,其中有三個特征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戰争模式:
第一、體系對抗。跟以往機械化戰争時代的大兵團作戰不同,美軍在海灣戰争中以“綜合體系”對抗伊拉克軍隊的“數量體系”。跟伊拉克軍隊依賴的坦克以及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不同,美國善于配置設定手中的所有力量,美軍總是能以精準打擊的方式快速給伊拉克軍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聯合行動。在海灣戰争打響之前,多國聯軍就已經明确表示,将部隊的所有指揮權都交給美軍駐海灣部隊司令施瓦茨科普夫。除此之外,美軍還徹底打破了以往以師為機關的作戰編隊方式,而是根據不同的任務,增加對應的兵種組成特遣部隊。
任何一名美軍士兵,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都可能會隸屬于不同的隊伍,這就可以讓部隊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優勢。除此之外,美軍在海灣戰争中還首次使用了戰區C31系統,這就大大增加了各部隊之間的協同作戰效率,隻需要施瓦茨科普夫的一聲令下,多國聯軍的所有兵種都可以及時做出反應,這就大大增強了部隊在戰場上的攻擊能力。
第三、資訊對抗。在以往的戰鬥中,各國部隊一直緻力于掌握陸地、空中以及海洋的控制權,海灣戰争中的伊拉克軍隊也是這麼做的,可後來發現,美軍掌握的資訊權已經完全超越了之前的所有戰場控制權。
戰鬥打響之後,美軍憑借着掌握的資訊權,很快就用制導飛彈精準地摧毀了伊拉克境内大量的重要工業以及軍事設施,可是所消耗的彈藥量卻微乎其微。同時,美國還憑借着對伊拉克境的資訊掌握,僅用了幾架隐身戰機就毀掉了戰場上一半以上的敵軍目标。
薩達姆确實有不計其數的坦克和裝甲車,可在美軍的炮火之下,這些機械化部隊全都成了無處躲藏的靶子。海灣戰争打響後不到一周,伊拉克軍隊的防禦體系以及控制系統就全部被美軍破壞了。
美軍在海灣戰争中的表現,讓世界各國徹底意識到,現代化戰争的方向已經從機械化的對抗轉變成了資訊的對抗。而這隻不過是短短幾十年的革新,未來的戰場形勢必将繼續發生改變。
若不及時應變、求變,戰争一旦打響,那再多的兵力也注定淪為戰場上的炮灰。在如此瞬息萬變的戰争形勢之下,世界各國紛紛進行改變,世界各國的第四次軍事變革正式開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軍事理論創新加速,中美差距逐漸縮小</h1>
1999年,科索沃戰争爆發,美國再次向全世界展現了聯合作戰體系的強大之處,美國用極為精确的彈藥使用比例,靠着最少的投入,快速控制了整個戰場的局勢。
科索沃戰争
自從意識到了新時代作戰的重點後,中俄最先做出改革,其中俄羅斯立即取消了軍隊中的作戰師編組,讓戰士們按照各自的強項進行訓練,以達到聯合組隊的目的。而我國解放軍部隊也快速開始了新型的軍事化改革。
在聯合組隊方面,我軍對組隊方式進行了全面創新,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解放軍就對海軍、空軍、火箭軍以及武警進行了全新整編,将部隊的兵種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劃分,這樣就可以保證日後在執行任務時更加有針對性。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指揮方面,我軍還及時組建了軍委聯合作戰指揮部門,對我軍各個兵種日常的訓練、休整以及執行任務都做出統一安排;同時我軍還建立了各戰區聯合指揮機構,主要負責應對戰時的緊急情況,也就是說,一旦爆發戰争,指揮機構便可以立即向各部隊、各兵種下達最直接的指令,這就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反應速度。
對于我國的一系列軍事改革,美國相關部門一直非常警惕,他們甚至還曾多次試圖采取各種措施遏制中國部隊的軍事創新,甚至企圖靠破壞我國的研發以及采購能力來封鎖我國部隊的發展。
一向占據“世界霸主”位置的美國,絕不允許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快速崛起,可是,最近這20年裡,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可是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已經有了和美國不相上下的實力。可是我們堅信,我們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擺脫了“小米加步槍”的狀态,我國未來的軍事實力,必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