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七月,毛文龍趁着鎮江守備空虛,以陳良策為内應,來了個裡應外合,攻占了鎮江,生擒了佟養正、佟豐年父子,史稱“鎮江大捷”。
當“鎮江大捷”的消息傳到北京,明朝這面可謂是舉朝歡騰,畢竟這是自努爾哈赤起兵攻打明朝以來,明軍所取得的第一次重要勝利,當然也是在此期間唯一的一次。
當時明朝的首輔葉向高對于毛文龍的“鎮江大捷”予以了極高的評價。
“毛文龍收複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
可以說,“鎮江大捷”就此打破了努爾哈赤統領的後金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極大的提振了遼東軍民的士氣,也有利的支援了後方漢族百姓的起義運動。盡管由于實力相差懸殊,毛文龍并沒有守住收複的領土,但是後來在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幫助與支援下,毛文龍以皮島為支點,建立東江鎮,開辟了一塊“敵後根據地”,在一段時期内對後金形成了牽制作用。
而被毛文龍俘獲的佟養正、佟豐年父子,也被押解到了北京,在午門外被淩遲處死。

(圖檔來源于網絡)
可讓人也沒有想到的是,毛文龍的“鎮江大捷”差一點就改變了此後清朝的發展曆程。
他抓住了佟養正以及他的兒子佟豐年,卻錯過了佟養正的另外一個佟盛年,也正是這個佟盛年的子女以及後代們,與大清王朝的帝王傳承以及國家發展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系。
當然,佟盛年的另外一個名字則更加的為人所知,這便是佟圖賴。
他的兒子佟國維、佟國綱,孫子鄂倫岱、法海、誇代、隆科多,更是直接影響并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即“康雍乾盛世”的建立與發展,而佟佳氏家族也就此成為了康熙朝最為顯赫的外戚家族,在整個清朝的發展曆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佟圖賴的女兒,則是更加關鍵的存在,因為她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佟圖賴,“死裡逃生”的佟家一代掌門人。</h1>
“遼沈之戰”後,努爾哈赤将遼河以西的地區盡數占領,并且采取了非常極端的民族歧視政策,引得了世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漢族百姓的強烈不滿,一時間民間的起義和暴動是風起雲湧,當然這些運動也遭到了殘酷的鎮壓。
這其中表現最為活躍的并非當時女真族的貴族們,反而是諸如李永芳等一衆投降後金的前明将領,對于鎮壓漢族百姓的起義是更為賣力。當然也包括了在撫順之戰中,投降努爾哈赤的佟氏家族,代表人物便是佟養正(實際上本名“佟養真”,雍正皇帝登基後為了避諱“胤禛”的“禛”字,改為了佟養正)、佟養性兄弟。
毛文龍的“鎮江大捷”,佟養正及其長子佟豐年被俘處死,使得佟養正的次子佟圖賴襲承了佟養正的職務和爵位,開始活躍在後金的朝堂之上。
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他非常重視培養和發展漢族軍隊勢力,他将其單獨編為一支,并安排佟養性統領,取名為“烏真超哈”,這便是漢軍旗的雛形。
之後伴随着投降以及招募的漢軍數量越來越多,皇太極逐漸建立了漢軍八旗,并且任命了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砺、佟圖賴、石廷柱、巴顔、李國翰等八人為漢軍八旗的固山額真。
這其中的祖澤潤、巴顔和佟圖賴,可以說是倍受皇太極的欣賞和器重,而他們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均為“降二代”。
祖澤潤是祖大壽的兒子,巴顔是“背明降清第一人”李永芳的兒子,佟圖賴是此前“鎮江大捷”中被殺的佟養正的兒子。當時的祖大壽是經曆了一次“降而複叛”,剛剛在“松錦大戰”後,再度投降清朝,可是他的兒子祖澤潤卻在其第一次投降時就加入了清軍,并且一直被委以重用。至于李永芳以及佟養正、佟養性兄弟,他們在明朝朝堂上是“臭名昭著”,被稱為“國賊,可他們在後金以及後來清朝的朝堂上卻享受到了極高的禮遇,而他們的這些後代,有着更加顯赫的職務和爵位,同時在也沒有被列入《貳臣傳》,可以說已經算是被劃分為了“正式的統治階級”之中。
而在後來清軍南下,剿滅李自成、張獻忠,橫掃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佟圖賴皆立有大功,被加封為三等精奇尼哈番,即三等子爵,同時加授太子太保。
順治十五年(1658年),佟圖賴去世,順治皇帝追贈少保兼太子太保銜,上谥号“勤襄”。
當然,佟圖賴的曆史功績和曆史地位并不是在于其立下了多少戰功,有着怎樣的發展,而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女兒”成為順治皇帝的孝康章皇後,而他的這位女兒所生下了兒子,便是開創一代盛世的康熙皇帝。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佟圖賴的女兒佟佳氏,“陰錯陽差”般的坐上了皇後的位置。</h1>
之是以說她是“陰錯陽差”般的當上了皇後,是因為如果不是她所生的順治第三子玄烨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後來的康熙皇帝,那麼她必然也同帝王後宮中絕大多數的妃子一樣,在曆史上默默無聞。
順治十年(1653年),佟佳氏入宮,為順治皇帝的庶妃。所謂庶妃,就是并沒有得到正式冊封的帝王後妃,品階和地位非常之低。
而在當時的順治皇帝的後宮中,順治皇帝的最為寵愛的毫無疑問是董鄂妃,并且在董鄂妃生下皇子榮親王後,還明确了其嫡長子的身份以及自己接班人的地位。隻不過“天命不假”,榮親王不到百天就去世了,可他依舊沒有減少對于董鄂妃的喜愛,他還是希望董鄂妃能夠再度生育。
是以,從順治皇帝的角度來說,他隻是希望能由董鄂妃所生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隻不過直至董鄂妃去世,其再也沒有誕育皇子。
對于在當時清朝後宮之中,有着同樣重要話語權的孝莊太後來說,她的心中所看重的必然是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後妃,她希望能夠由有着蒙古血統,特别是同順治皇帝一樣,有着蒙古科爾沁部落血統的皇子來繼承皇位,以確定蒙古諸部的地位,同時也能維系滿蒙同盟的關系。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孝莊太後的主持和安排下,順治皇帝先後冊立兩位與孝莊太後有着親緣關系的蒙古族皇後。第一位皇後是孝莊太後的親侄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的女兒孟古青,第二位皇後也是孝莊太後的侄孫女。
隻不過,順治皇帝對于這兩位皇後非常的抵觸,特别是孟古青,還直接被順治皇帝廢黜并直接降為了靜妃。而除此之外,順治皇帝的後宮中,獲得了正式冊封幾位蒙古後妃,雖然其身份地位較高,但是其無一例外均遭到了順治皇帝的排斥與厭惡,使得所有蒙古後妃均未誕育子嗣。
這也使得孝莊太後想要冊立具有蒙古血統的順治皇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徹底落空。
在這樣的情況下,佟佳氏僅僅是順治皇帝的後宮中,非常普通的一名後妃,甚至各方面的條件都處于一定的劣勢。
論出身背景,盡管他的父親佟圖賴戰功卓著,可此時的順治後宮中,功勳之臣的女兒不在少數,況且還有着一衆出身地位非常顯赫的蒙古後妃。而她除了作為滿漢“旗内通婚”的典型代表外,漢軍旗出身的背景在于一衆滿蒙後妃相比較的過程中,反而成為了其的不利因素。
論後宮地位,其本身隻是一介沒有得到正式冊封的庶妃,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沒有得到順治皇帝的寵愛,就連孝莊太後也不會多用正眼看她,因為她并不是順治以及孝莊太後所關注的焦點所在。
論子嗣的受寵程度,其實史料上記載的康熙皇帝如何受到順治和孝莊的喜愛,是被過度的誇大了。他作為一名庶妃所生的皇子,加上順治皇帝年紀尚輕,是以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愛護,甚至順治皇帝對其的喜愛程度比不上他的哥哥福全。孝莊太後更不用說了,他喜歡的是具有蒙古血統的皇子。于是,才有了康熙得了天花後,被安排在宮外避痘,幾乎是讓其處于一種“聽天由命”的狀态。
而也正是因為康熙皇帝成功的從天花中痊愈歸來,死裡逃生,才使得擁有了其他皇子所有沒有的特殊體質,即他不會再為天花所侵擾,當然他也是以留下了一臉的“麻子”,這也便成為了康熙能夠在順治皇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最為主要的因素。
就這樣,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康熙皇帝順利登基,而他的生母佟佳氏也憑借“母以子貴”成為了皇太後,從一介沒有正式冊封的庶妃,一躍而“母儀天下”,就此實作了人生逆襲。
這個時候,他們母子二人,要感謝的并不是順治,也不是孝莊,而是那場侵擾康熙皇帝的“天花”,以及給順治皇帝谏言讓康熙繼位的外國傳教士湯若望。
然而,佟佳氏僅僅做了兩年的皇太後,就在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僅23歲,她也被追封為孝康章皇後。而她所在的佟氏一門,也就此進入高速發展的輝煌時期。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佟佳氏家族,對康雍乾三朝乃至整個清朝曆史都産生深遠影響的名門望族。</h1>
如果說佟養正、佟圖賴用自己的拼搏與犧牲,為佟氏一門換來了朝堂上的較高起點與尊貴的家族地位,那麼佟圖賴的長子佟國綱則是帶領整個家族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其之于家族最大的貢獻便是率領全族“請歸滿洲”。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佟國綱正式上疏,“請歸滿洲”。
“臣祖原系滿洲,被明人誘入開原,再移撫順,後太祖高皇帝兵取撫順,将臣祖養真(即養正)并族人大半令居于佛阿拉。明時以臣家原系滿洲,将臣族數百人盡行殺害。今臣等仍在漢軍之列,能無傷心痛恨而告于我皇上聖明之下哉。為此具疏奉聞 。”
按照佟國綱的說法,他們家祖上本就應該是滿洲人,隻不過因為長期與漢族人共同生産、生活,被明朝認定為了“漢人”,并且在此之前,清朝的曆代統治者也将其按照“漢人”來看待,于是他希望全族能夠回到滿洲人的“序列”之中。
對于自己的親大舅佟國綱代表自己母家做出的這份“請求”,康熙皇帝還是非常的重視。
《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
養正之孫佟國綱,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部議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應隸漢軍。唯國綱本支,宜入滿洲,遂為正白旗人。于是滿漢分隸,族大支繁,于國朝八大姓中稱最焉。
至此,佟氏一門正式從漢軍鑲黃旗被擡入到了滿洲正白旗,後又被擡到了滿洲鑲黃旗,正式成為了“滿洲人”,并且是位居最為高貴的“上三旗”之列,其家族地位就此與赫舍裡氏家族、鈕祜祿氏家族、富察氏家族、瓜爾佳氏家族等名門望并駕齊驅。
而佟國綱本人更是在康熙朝時期被奉為“英雄”般的存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大清王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爆發的那場激烈的烏蘭布通之戰中,佟國綱身先士卒沖入地陣,不幸中槍身亡,康熙皇帝更是為其舉行了國葬以示祭奠。
佟國綱犧牲後,成為佟佳氏新任“掌門”的佟國維,則将佟佳氏家族帶向了新的輝煌篇章。
一方面,他本人為官數十年,深谙官場之道,官職領侍衛内大臣,深得康熙皇帝的倚重與信賴。而另一方面,就是佟國綱繼承了他的父親佟圖賴的基因,其子女在清朝的曆史上均有着亮眼的表現。
他的兩個女兒,先後嫁給了康熙皇帝,分别為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後、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以及悫惠皇貴妃佟佳氏。前者不僅是康熙皇後,還是雍正皇帝曾經的養母,而後者則在康熙朝晚年撫養過幼年的乾隆皇帝。而這也使得佟佳氏家族在康熙去世後,繼續在雍正、乾隆兩朝,受到了極大的推崇。
他的兒子則是大名鼎鼎的隆科多,是康熙朝末年以及雍正朝初年的重臣,而他的另外一個兒子慶複,也在雍正朝時期以及乾隆朝初年擔任過朝中要職。
當然,佟國綱的兒子們也是同樣的位居高位。鄂倫岱也曾擔任過領侍衛内大臣之職,法海作為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的老師,培養了兩位堪稱“文武全才”的康熙皇子,誇代也在雍正朝時期受到了重用。
而佟佳氏家族的其他成員,也分屬于六部九卿、遍布全國各地。縱觀整個清朝時期,佟佳氏家族在中央任過職的有108人,擔任地方官員的更是多達577人。
是以“佟半朝”絕非浪得虛名,而佟佳氏家族被稱為清朝的“第一外戚家族”,也可謂是實至名歸。
綜上所述,曆史上的佟佳氏家族,在走向權勢顯赫的路途中,并非一帆風順。
他們首先經曆的便是一次“死裡逃生”,險些在“鎮江大捷”中遭到“團滅”。而如果毛文龍真的将佟養正全家一網打盡,那麼清朝此後的曆史就将徹底被改寫,
之後便是順治朝時期的“陰錯陽差”,如果不是那場天花讓康熙有了登上皇位的“資本”,或許整個佟佳氏家族也将就此趨于平淡,更加不可能有“請歸滿洲”走上權勢地位顯赫的巅峰,也不可能打造出“佟半朝”這樣的家族盛世局面。
由此可見,佟佳氏家族,能夠成為清朝曆史上頗具名望的“外戚家族”,靠的不僅僅是家族成員的實力,還有着的便是“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