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7月13日,靖難之役落下帷幕,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打開南京城的金川門迎接燕王進京,這個時候的建文帝已經是走投無路,坐以待斃。可曆史告訴我們,朱棣并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蹤影,是以,建文帝是生是死成了明初最大的一個謎案。

雖然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存有很大的争議,不過建文帝逃出南京城這一點大多還是贊成的。至于是怎麼逃出京城的,說法也有很多,其中“朱元璋留鐵盒救命”一說流傳最廣。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金川門事變突發後,建文帝有自殺的念頭,老臣程濟看建文帝走投無路,他馬上算了一卦,結果發現建文帝隻有到南方才能躲過這場大劫。盡管此前建文帝對程濟并沒有太大的認可,不過對他一直擅長的“神算”還是深信不疑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直在建文帝身邊的太監王钺噗通一聲跪在地上,他對建文帝說:“皇上,小的有事向您禀告。昔日太祖高皇帝升仙時,曾經給您留下了一個鐵盒子,命小的悄悄将它安放在奉先殿,并特别訓示:‘隻有當大難臨頭之際方可打開它’”。
大臣們一聽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情,焦急的心情馬上有了緩和,趕緊催促王钺将鐵盒子拿來。一會兒,王钺将那隻鐵盒子擡來了,頓時整個大殿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鎖定在這隻鐵盒子上,隻見四周都被鐵汁澆灌,就連兩把鎖也被澆灌死。
建文帝見到鐵盒子後放聲大哭,稍稍過了一會,他緩過神來就下令将皇宮給點燃了。“神算子”等不及建文帝發令,就自作主張命人趕緊取來鐵器,猛砸那隻鐵盒子,不一會便被砸開了,衆人睜大眼睛想看看太祖高皇帝給他的孫子留下了什麼救命寶貝。
但令衆人失望的是,鐵盒子裡什麼寶器都沒有,有的就是他老人家當年當和尚行乞時求生的“法寶”:度牒(和尚的身份證)3張,上面分别寫着名字:應文、應能、應賢;還有袈裟、鞋帽一應俱備,剃刀一把:銀子十錠。
最令人驚奇的是盒子内還有朱元璋的禦筆:“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這話的意思是:應文從鬼門出外,其餘的大臣從水關禦溝潛入行,到黃昏時,會集在南京城南的神樂觀的西房。
看到這些,建文帝朱允炆頓時什麼都明白了,他嘴裡不停地念叨:“天數啊!天數啊!”,程濟顧不了許多,馬上為建文帝剃度,這樣,朱允炆變成了“應文”和尚。那麼,朱元璋所說的“應能”、“應賢”指的又是誰呢?
建文朝大臣中還真有個叫楊應能的,他是建文帝的三弟吳王朱允熥府上的老師。楊應能見度牒上有的名字,便自動出來認了,也剃度為僧,甘願跟着朱允炆亡命天涯。這時有個監察禦史叫希賢的也毅然決然地走出了人群,對建文帝說:“微臣名賢,太祖所書‘應賢’應該是指我,微臣也甘願剃度跟随陛下!”這樣,應文、應能、應賢都有着落了,他們一一剃發,此番情景極為悲壯、凄慘。
那麼,建文帝又是怎麼逃出皇宮的?
這是600年以來人們對于建文帝最關注的問題,有兩種說法占據主流:
第一種說法
建文帝通過皇宮裡頭及其周圍的暗道逃離的。明代著名史學家談遷是這樣說的:建文帝在明皇宮大殿上打發走一些大臣後,就與程濟、梁良用等人通過暗道悄悄走出了西華門,來到了秦淮河邊,沿着秦淮河往南走,找到了一隻空船,建文帝一行人登船,梁良用拼命劃船,往城南方向行駛,不一會兒就到了南門,他們棄船登岸,改變了出逃路線與方向。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悲劇的一幕,建文帝上岸後,梁良用哭着對建文帝說:“陛下,臣就此與您永别了!”說完他就走到朱雀橋上投河自盡。梁良用一族在建文朝同朝為官的共有8人,他們個個都是忠臣節士,僅投河自盡殉國的就有5人。
再說建文帝一行在南門登岸後,就潛出聚寶門(南京中華門),乘着夜色悄悄來到聚寶門東北方的神樂觀。不久,其他十幾個大臣也一一前來會和。當夜,建文君臣就宿于道士王升所在的神樂觀,密議出逃之事。
第二種說法
這個說法影響最大的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谷應泰。他說:建文帝和九個大臣通過皇宮暗道,穿越鬼門逃離的。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朱元璋所說的“鬼門”究竟是什麼地方?
長期以來對于“鬼門”這個地方都沒有明确的說法,但很多人認為鬼門應該就是皇宮的北邊。因為古代人們出殡時走的都是北門,是以推測,鬼門就在皇宮的北邊,具體指的就是太平門。
上面說到朱元璋讓建文帝君臣在神樂觀會和,按照朱元璋的訓示,建文帝和九個大臣在趕往神樂觀途中遇到了神樂觀道士王升,建文帝十分驚訝。王升見面後,連忙跪下解釋道:“陛下不要驚訝,貧道早就知道陛下要來這裡。昨天夜裡高祖皇帝托夢給貧道,讓貧道在此恭候!”
在神樂觀進行具體部署後,最終建文帝君臣商定:大家分頭行動,建文帝前往浙江浦江方向最為妥當。因為浙江浦江鄭氏是個大族,曆來以“忠孝”治家,且本朝開國以來,他們一向對大明君主忠心耿耿。但計劃跟不上變化,建文帝此後還是去了吳江避難,之後又到了雲南,至此,建文帝的行蹤不定,後人也就無從具體得知了。